第69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漆黑的庭院,烛光闪烁,一只飞蛾执着地向那点光亮扑了上去,嗤的一声,燃烧殆尽,
  第70章
  荆州消息传来,长安的人们立时想到了天宝之乱,流言四起,人心慌慌,甚至不少人家商量着,趁还裴禛还没打到长安,赶紧携家带口外逃。
  也有一个荒诞但不少人愿意相信的说法在坊间悄悄流传:裴禛之所以叛乱,是因为太子李蕴玉抢了他的女人,裴禛气不过才愤然举兵造反。
  毕竟李蕴玉带兵奔袭千里夺回苏宝珠的事,已不是什么秘密。
  便有人抚须长叹:红颜祸水,乃是不祥之兆啊。
  慢慢的,长安城出现一种声音:如果把苏宝珠还给裴禛,是否可以平息他的怒火,从而让长安城避免一场大祸事?
  大多数人还是不愿再起战事的,但裴禛杀了当朝公主,还耀武扬威把人头送到长安,无论怎么说,长安都不可能没有一点反应。
  因而李蕴玉提出带兵征讨裴禛时,朝堂上并没有多少异议,只有几个老成持国的臣子暗暗提醒:“天下刚太平不久,朝野上下都不想看到兵戈抢攘的局面。殿下应顾及大局,不要拘泥于小儿女之情,孰重孰轻,还请殿下三思。”
  李蕴玉眉眼浅淡,语音有些发冷,“天威不可犯,难道要皇上和叛乱的藩王讨价还价,割地而治?你们拿的是朝廷的俸禄,可不是他裴禛的臣子。”
  这话可谓相当重了,那几个老臣面上一阵惶恐,连连分辩绝无二心。
  “我知道你们在担心天宝之乱重现,长安的人想过安生日子,吴地的人就不想?”李蕴玉深深看着他们,“不要一听‘叛乱’就吓破胆,吴王在吴地经营几十年,忠于他的人是很多,但不意味着这些人会同样效忠弑父的裴禛。”
  “吴王隐忍多年都不曾发兵造反,你们凭什么认为,裴禛仓促起兵,就一定能攻入长安?”
  李蕴玉语气稍缓,“几位都是朝中的老臣,见多识广,所虑之事也不无道理,只是多少,对我有点信心才是。”
  夹枪带棒的一通话,搞得那几个臣子老脸泛红。
  李蕴玉行事一向温和,原以为和大皇子一样,是个“能听进去话”的人,结果反被他抢白一顿。这个做了十八年清心寡欲的佛子的储君,比他们想象得更为难缠,或许,是个强势不输昌平帝的皇帝。
  他们几个互相交换了下尴尬和诧异的目光,望着李蕴玉远去的身影,再也没了“劝诫”的念头。
  -
  李蕴玉去了麟德殿。
  昌平帝的精神头越来越不好了,李蕴玉瞒下了安阳已死的消息,可裴禛既已谋反,安阳又怎会落得好下场?不用别人说,昌平帝也能猜到女儿的结局。
  “裴禛强迫三哥冲在阵前,将士们投鼠忌器,行动间不免束手束脚的,儿臣想,还是儿臣亲自带兵平乱合适。”
  李蕴玉放下手中的药碗,轻轻擦去昌平帝唇角的药渍,“灭佛进行到现在,僧尼还俗二十余万人,驱逐挂名寺院的游惰之徒十余万人,拆除寺庙四余万所,数千万顷良田归入国库。父皇,长安与荆州战事已起,其余州县应以安定为重中之重,灭佛,到该终止的时候了。”
  昌平帝闭上眼睛,良久,缓缓点了点头。
  李蕴玉紧紧握着昌平帝的手,“父皇,等着儿臣平乱归来。”
  “好、好好儿的……”昌平帝艰难地吐出几个字眼,眼中隐隐闪着泪光。
  李蕴玉深吸口气,把满腔的涩意强压下去,跪下向父皇郑重一拜,接过高太监手中的鱼符循礼退下。
  出来时遇到了贤妃,她立在甬道旁,两眼无神地盯着墙角新绿的苔藓,一动不动。
  李蕴玉停下脚步,目中波光一闪,不由透露出些许的希翼,上前唤了声母亲。
  贤妃浑身一颤,猛地从梦中惊醒似的,慌慌张张抓住儿子的胳膊,“你从来没打过仗,怎能领兵出征,不要命了?刀枪无眼,你若有个好歹,叫我指望哪一个去!”
  李蕴玉心头一暖,宽慰母亲,“如何行军布阵当然要听老将军们的,我只是坐镇,防着裴禛拿三哥生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