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唯物论和太阳中心说(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看着墨家子一出场就先声夺人,佛家众人不由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无他,墨家子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而且行事极为大气。
  “心怀慈悲心,人人皆可度,心中慈悲,方可行慈悲之事,重心不重迹,心中慈悲,劝人向善,亦是大功一件。”玄奘毫不犹豫的用佛家慈悲反驳,一时之间引起了不少人的欢呼,毕竟能够和墨家子财大气粗相比的没有几人,更多数人还是心怀慈悲,而没有能力做慈善。
  二人刚一开始,就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而且各有一批追随者。
  墨顿却摇了摇头道:“怜悯、同情、慈悲之心,百家皆有之,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墨家有共同富裕之愿望,医家悬壶济世之心,诸子百家心有所愿而皆为各自的理念而奋斗,用自身的能力来帮助世人,而佛家却仅仅将慈悲挂在嘴上。”
  “如今墨某将今日紫禁之巅的收益全部捐出做慈善,据我所知水陆法会佛家更是得到了不少的善款,而且佛家寺庙有功德箱和香火钱,同样受益不菲,不知佛家是否会捐出做慈悲之事。”
  “墨家子好歹毒的用心!”辩机心中一颤,如果玄奘大师受激,一冲动之下捐出善款,那佛家将彻底失去了财源,只能继续沉沦。
  玄奘却不慌不忙道:“这些善款乃是信徒供奉佛祖的香火钱,一部分用来共奉佛祖,一部分佛家会用其救济世人,用来帮助来寺庙寻求救济的百姓。”
  “恐怕还有一部分是佛家自己用吧!”墨顿直接揭开玄奘的隐藏的机锋。
  玄奘却脸色不变道:“佛家唯有保留臭皮囊,方可侍奉佛祖,弘扬佛法,普度世人。”
  “佛在何处?”墨顿追问。
  “这世上若人人众行奉善,常怀慈悲心肠,那么人人皆是佛,心中若有佛,人人皆是佛;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在心中。”玄奘口诵佛经,宣扬佛家至理,顿时引起了全场的掌声。
  “非也,墨某认为天下唯物,物质决定意识,大唐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地处四战之地,方可诞生诸子百家,强国强民。
  而天竺则地处半岛,北部则是崇山峻岭阻挡,犹如并无外敌之忧,内部却等级森严,推行种姓制度,普通百姓水深火热,这才让佛法盛行,寻求心灵上的一丝寄托。”墨顿伸手一挥,只见一个巨大的地图投影而来,赫然是天竺和大唐的地图,而显然天竺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好了,根本没有什么外敌。而大唐周围西突厥、薛延陀,吐蕃、高句丽强敌遍地。
  百姓一片哗然,谁也没有想到墨家子竟然唯物论解释大唐诞生诸子百家和天竺诞生佛家的原因,而且看其大唐和天竺的地图,貌似还真的如此原因。
  “天竺之地人人信佛,不动刀兵,人心向善,这也是贫僧立志要在大唐弘扬佛法之原因。”玄奘宣扬佛家戒杀生的理念,
  “天竺之地的确人人信佛,佛寺遍地,那敢问大师,天竺之民可有大唐之民富?其城有我长安城之雄伟?其国可有大唐之国强?我大唐一人就可在天竺灭一国,可见天竺国力之弱,既然如此,我大唐为何要学弱国之法。”墨顿直接抛出唯物论的理念,以最基本的的事实给予玄奘还击。
  “好!”
  而整个紫禁之巅顿时掌声雷鸣,乃是诸子百家缔造了大唐的无敌,创造了大唐的盛世,如果要真的如天竺一般,一人可灭一国,大唐恐怕根本挡不住如狼似虎的游牧民族,恐怕那个时候,唯有灭国一道,如此看来,诸子百家反对佛教乃是再正确不过了。
  玄奘有心反驳,然而天竺弱于大唐却是不争的事实,更别说还有王玄策一人灭一国这个惊天丑闻在。
  “佛法无边,佛家愿意东渡前往高句丽等国,让其息兵止戈,如此天下太平,人人安居乐业,岂不是人间佛国。”玄奘一咬牙,为了佛家再次许下宏愿。
  “东渡!”佛家众人心中一凛,然而如今佛家的形势岌岌可危,也只能咬牙硬顶。
  墨顿摇头道:“正如墨某所说,物质决定意识,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佛家认为佛祖无所不能,然而真的到矛盾爆发之时,佛祖什么也做不到,大唐不可能将国运寄托在虚无缥缈的佛祖身上。”
  百家众人不由微微颔首,这是他们铁了心要反对佛家的原因,如果让佛家在大唐盛行,大唐定然国力虚弱,届时将会是天下的悲哀。
  “万法唯识,宇宙间一切均为识所现,只要心诚,万民其诵佛祖,佛祖自然会显灵,保佑大唐。”玄奘坚信,始终不为所动道。
  “万法唯物,宇宙间的一切皆有物所构,形具而神生,大唐要用百家之剑来保护大唐百姓,而不是寄托于神灵,再说佛家的佛祖释迦牟尼距今不过千年,其和孔子、老子、墨子同时代之人罢了!”墨顿直接佛家产生的时间抛出,更点名了佛祖所生存的年代。
  “啊!”
  所有人一片哗然,谁也没有想到佛祖竟然百家诸子同时代的人物,这一点佛家可是从来没有说。
  史家颜师古,心中一动,连忙将此事写上,这可是反击佛家的最佳证据,这个时代虽然崇信神灵,但是一想到所谓的佛祖和百家诸子都是同时代的人物罢了,并非天生的神灵,当下所谓的神秘感大减。
  “而且这世间根本没有所谓的西天极乐世界,此乃佛家虚构的而已。”墨顿最后抛出致命一击道。
  “啊!一派胡言!”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