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刘福通灭元廷急于求成 朱元(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毛贵率部先攻占了海港城市海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然后夺取海船北上进入山东半岛。
  二月壬申(二十七)日,毛贵率部攻打了益都路(治所今山东青州市)的胶州(今山东胶州市)。元臣枢密院佥院(从三品)托欢战死,毛贵红军占领胶州。
  三月庚辰日(初六),“宋国”东路军元帅毛贵攻克般阳府路(治所在今淄博市淄川区)的莱州(今属山东),守臣宣慰院副使(从二品)释嘉纳被杀死。
  再说1357年三月辛巳日(初七),徐达、汤和、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及胡大海所部同时从六面猛攻常州,双方死伤无数,血流成河。张士诚的督军大将吕珍胆战心惊,当天城池虽然没有攻破,他却在夜晚带着几个亲随悄悄出城逃遁。
  次日,徐达、汤和、常遇春等六路大军再次进攻常州,守城将士得知督军溜之大吉,无心卖命恋战。最后,纷纷放弃抵抗,缴械投降。
  捷报送到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大喜,通令封赏:
  晋升廖永安为江南行枢密院同佥(元朝职俸正四品),俞通海为江南行枢密院判官(元朝职俸正五品),张德胜为太平府分枢密院判官。
  任命常遇春为中翼元帅府统军大元帅,晋升唐胜宗为中翼统军元帅、陈德为中翼右副元帅、桑世杰为中翼管军总管。
  晋升赵德胜为左翼统军左副元帅,晋升郭兴为天兴翼统军元帅。
  吴王这次增设了中翼元帅府,是明确左、右、中三翼元帅府统领的部队为三支野战主力部队。
  朱元璋这是借鉴元廷初期的军事组织编制——左军、右军、中军、前军、后军。
  常遇春已经提前晋升统军大元帅,置于中翼元帅府,军阶高于所有元帅。
  朱元璋还晋升胡大海为右翼元帅府统军大元帅(仅次于常遇春),暂时在吴王帐下负责宿卫。已任右翼元帅府的统军副元帅华云龙及领兵副元帅则由胡大海节制。
  胡大海原是都先锋,属于破格提拔。朱元璋发现他不仅杀敌威猛,带兵有方,而且谦卑礼让,有令则行,从无二话,非常忠诚。
  三月丁亥(十三)日,朱元璋晋升汤和为江南行枢密院同佥(原是代理同佥)兼常州府总管,率部镇守、治理常州府。
  同一天,下旨在常州设置毗陵翼元帅府,破格晋升汤和下属镇抚张赫为毗陵翼统军元帅,驻守常州。
  同时命令镇抚孙继达负责疏浚、治理常州护城河。凡是攻城点的护城河几乎被尸体塞满。
  朱元璋没有晋升徐达及下属,使其恢复原职(统军元帅等)。朱元璋对其不放心,因他攻城不大用脑,打算多磨炼磨炼他。
  接着,朱元璋将常州路改名长春府,任命高复暂任知府。
  高复,济南路临邑县(今隶属山东德州市)人,勤政爱民。当年夏天干旱,小麦灌浆,正当要水。高复斋戒沐浴,到城隍庙祈祷,求神降雨。当晚做了一梦,遇见神仙。神仙对他说:“尔起乎!雨已到了。”高复顿时惊醒,看见已是黎明,跟着听见雨声。他下床打开门,只见苍天降雨,越下越大。他仰头张开双臂,大声喊道:“天助我也!天助我也!”
  当年,常州地区庄稼成熟丰收,百姓歌颂其德。结果,本是“暂任”的高复一直担任了七年知府。
  由于“长春”一词引起了识别上的混乱及乡情上的反感,常州百姓对城名的更改很有意见,不认可“长春”,还是喜欢叫“常州”。
  三月己丑(十五)日,朱元璋顺应民意,把“长春府”改为“常州府”。但把所辖晋陵县改为京临县,武进县改为永定县。不久,朱元璋把京临县并入永定县。原来两县的县治都在常州一座城里,所辖区域也不是很大。
  再说吴王得而复失的长兴城。此城地处太湖西南口,陆上西通广德,直线距离48公里;东南经湖州可南下杭州,是浙江的北面门户、战略要地。
  朱元璋决定夺回长兴,牢固占据太湖西南隅。1357年二月丙午朔日,他直接命令耿炳文带刘成、李景元自广德出发,攻打张士诚的湖州路长兴县(今属浙江)。也是给家乡小兄弟独当一面的锻炼机会。
  年轻的耿将军生一张冬瓜脸,却长一对柳叶眉,下嵌一双雁眼。其印堂宽阔,下卧一只石狮鼻——山根低凹、较短,年寿高凸;兰台、廷尉特大,不露孔。
  古代面相学认为:柳叶眉主使聪明好学,交友忠信,心性慈善。雁眼主使必遇有力贵人,富贵双全,妻贤子贵,三代有德,终身少凶险之事。石狮鼻者凭借武职显贵,却无善终。
  时年23岁的耿炳文还没有名气,是跟着邓愈打进广德的。驻守长兴的赵打虎闻所未闻,不把他放在眼里,带兵三千出西门迎战,结果不是耿炳文的对手,大败而逃。他本想逃回城,守城的李福安见耿炳文率部紧随其后,急忙下令关闭城门。赵打虎无可奈何,只好快马加鞭逃往湖州。
  二月戊申日(初三),耿炳文攻克长兴,活捉守将李福安、达实曼及一些民兵。民兵万户蒋毅率所部二百人投降。耿炳文还缴获张士诚停放太湖长兴港的大小战船一百余艘。
  长兴有个儒士叫温祥卿,早已耳闻朱元璋礼贤下士,心想他的手下也不会太差,就携带家眷投奔耿炳文。耿将与之交谈,温儒士的谈吐使之称奇,于是留作幕府参谋,采纳他的策略分兵据守要害之地。温参谋还为耿炳文守城考虑,参考古书设计了防御性的战具。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