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满天星斗(3 / 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现在考古谁也不能定论虞朝在哪,有没有,是什么样的。他们就知道了?说白了还不是在那拿着只言片语推理?为了他们想要的答案,而急于求成?
  那些人的文案我看了,非常丰富,但都是只言片语,很多地方直接用‘方言’来解释,说伏羲是古越语称呼,其实就是‘无锡’。我人傻了。
  不要费劲巴拉在文献里找大禹是浙江人,虞朝在良渚的证据了。
  这就离谱。同样的方法,无数人能找出虞朝在中原、在山东、在陕西的证据。说到底还不是为了拼命往良渚是文明主体上靠?
  我还能从故纸堆里找出大禹是外星人的文献证据链呢!难道大禹是外星人?
  还有拿会稽山举证的,鼓吹大禹人生娶亲,记功,会盟,安葬四大事都在绍兴会稽山,其实是衣锦还乡什么的,大禹看到当地土著防风氏占据了自己祖先的‘良渚故地’,怒而杀之什么的
  我真的无语。
  现今会稽山的命名极为随意,越王指定的,既没有凭据,也没有旁证。越王自称‘夏禹苗裔,是少康庶子,封在会稽,奉守禹祀’。
  可信度有,但不高,这很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族群认同需求下产生的历史重新记忆的结果。
  当时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的风气都如此,比较远离中原的诸侯国,都给自己编造各种牛逼祖先,以融入华夏系统。
  司马迁写史记这部分时,直接照抄越绝书的说法。因为符合儒家的‘大华夏’、‘大一统’学说。所以可能是真的,但也可能是假的。
  文献不是绝对的。我也不知道越王勾践是不是夏禹后裔。只能说存疑。
  但是杞国是周朝正式册封的三悖是夏朝苗裔这是肯定的。是周朝官方认可的。所以越王要编,也只能编自己是‘庶子’,这玩意儿他说是就是吧。
  而且文献也不止一个说法,尚书明明写的是“禹娶于涂山”。
  大禹一生娶亲记功丧葬,应该都在涂山氏的活动范围,涂山氏是他老婆家的势力,这更合理。大约在淮河流域苏北地区,而不是现在的会稽山。
  因为大禹“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的行为,所以将涂山氏范围的某处山,叫做会稽,在淮河流域,ah境内。
  山海经还写会稽山在大楚南呢。
  部分版本,有人改动文字来实现政治目的,变“大楚南”为“大越南”,一些人就拿来当个宝。完全无视了尚书,因为尚书是写在涂山,他们不需要。
  我并不是说尚书写的就对,而是说,某些人的行为是典型的‘先射箭后画靶’,有用的就要,没用的无视,断章取义,拼凑文案。
  这种事,我干的太多了所以一眼就看得出来。
  看看越国地图就知道,那个会稽山一直在越国北部,而非南部,这纯粹是无视地理只改了一个字。
  甚至连大楚南也是战国人写的,实际上古会稽山无法确认到底在哪,所以秦始皇就往最新被确立的越境会稽山那里南巡。
  始皇帝不是为了大禹去的,而是去威服四方,有人告诉他这有个会稽山,是大禹陵,于是秦始皇就祭奠一下。
  说白了,今会稽山更可能是越国为了种种目的而决定的。大禹当年会盟和埋葬的原地址,早就不知道了。
  除非挖出大禹陵。
  良渚确实是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知最辉煌的文明。已知最早‘中国’的龙山文化,继承了良渚很多工艺和文化因素,但也有巨大的改变。
  龙山文化,严格来说,应该叫‘龙山时代’,是考古学上一个重大分水岭,指的是4900年前开始,海岱地区、中原地区、关中地区,大量的新石器文化,开始向龙山文化转变。
  从此进入万国林立的城邦时代,各个地区都开始建城。直到出现‘陶寺文化’、‘石峁文化’等特大的古王朝性质的城市遗址群。
  各地的龙山文化,都有区别,不是同一个政权。都是扎根于本土,继承了本土特色,没有丢失本土原有文化内核的。
  相反,良渚的核心东西,反而被魔改了。比如最关键的良渚神徽‘神人兽面纹’,在龙山以及后续的夏商周文化里,成了‘饕餮纹’,铸在鼎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