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番外:真实的昆仑与百神(5 / 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以在上古时期,‘帝’、‘天’、‘祖先崇拜’等概念成熟后,这种神圣之地,理应就有了。
  哪怕连现代定义的‘文明’都还没有,还是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建立明堂了。
  这个文化,从未断绝,一直流传。历朝历代,都有明堂,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哪怕是清朝都有。最后一次祭天大典,是袁大头
  也就是说,我们有几千年的信仰‘天’,‘造昆仑’的历史,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
  周礼考工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西汉的大戴礼记明堂篇也写了“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明堂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
  明堂月令论还说了“明堂制度之数,九室以象九州,三十六户,七十二牗,以四门八牗乘九宫之数也。”
  淮南子:“明堂,王者布阵之堂,上圆下方,堂四出”
  这些都是对明堂的描述,历朝历代,明堂形制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和山海经里的昆仑墟描述大体对应。
  比如建筑格局法天象地,基址方形四达。比如建筑附近有水环绕。
  还有一个,就是明堂为三重台阶式,这和淮南子中对昆仑的描述吻合。
  昆仑分为三层,第一层叫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第二层叫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第三层,乃为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考古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六千年的红山文化,就有‘三环祭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也有三层台阶的瑶山祭坛。
  仰韶文化的双槐树遗址,也就是所谓‘河洛古国’,更是有三重结构的大型环壕。还有黄土高原上的‘南佐遗址’总之很多,我就不列举了。
  把宗庙祭坛建成三重台的形式,是自古有之。
  是整片古中华文化圈,各种不同新石器文化的一种共同文化因子,即‘天地信仰’、‘祭祖乃灵’、‘天圆地方’等要素。
  还有一个论证,那就是在早期典籍中,‘昆仑’一词,有时候是直接指代‘明堂’的。
  比如史记封禅书记载了汉武帝封禅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北:“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
  当时汉武帝封禅要建明堂,有个叫公玉带的人,献上了一幅图,称为黄帝时明堂图,画了个宫殿,名字就叫昆仑。
  山海经里描绘的昆仑墟作为一个明堂,基本是学界公认,包括古代文人,也很多知道昆仑墟是个明堂,只不过后来想象力放飞,将其发展成了仙山,毕竟‘百神所在’嘛,其实就是一堆祖先牌位。
  好了,以上是主流学界几乎定论的答案。
  说点我个人认为的东西。
  尚书禹贡言‘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翻译过来就是:(进贡的船只)从积石山附近的黄河,行到龙门、西河,与从渭河逆流而上的船只会合在渭河以北。织皮的人民定居在昆仑、析支、渠搜三地,西戎各族就安定顺从了。
  简直是直截了当地表示,‘昆仑’是个地名、国名,或者说‘族名’!
  原因很简单,‘析支’、‘渠搜’都是古西戎族的分支。
  山海经与尚书,是对昆仑最早最原始的描述,没有添加任何神话,都是很简单地记录这么一个地方。
  昆仑,我觉得应该视为,上古时期处于西部的一处‘古国’,‘古族’,其首领称为西王母。
  所以我在小说中言昆仑是昆仑,昆仑丘是昆仑丘,俩不是一回事。这一点并没错,我始终持有这样的观点。
  所谓昆仑山,就是指昆仑国的‘山’,山海经也有写‘禹攻共工国山’之类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