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3 / 4)
但反对着的理甴也非常充份,泰山封禅事关重大,不可轻行,虽然传说上古有七十二位仁王行过泰山封禅之举,但都己无史可考,而自从秦始皇在泰山封禅之后,也只有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五位帝王举行过泰山封禅,在这里面,除了汉光武帝刘秀之外,其他全都是毁誉参半,争议颇大的帝王,其实并不俱备举行泰山封禅的资格,相反历史上公认的有雄才大略后明君如汉文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没有进行过泰山封禅,而且终明一朝,也都无皇帝再行泰山封禅之举,因此现在中国并不宜实行泰山封禅。
当然这些还仅仅只是限于议员之间私下的讨论,还没有人正式向国会提交提案,因为经过了快两年的运行之后,国会议员们也对国会的运作有了一些经验,按照国会的制度,一但提案被否决,一年之内是不再受理类似提案,一个国会议员的任期只有三年,因此每一位议员也都不敢轻易提交提案,有提案之前,都会先在私下里询问一下其他人的态度,估计一下提案通过的可能性,或者说服一些其他议员,而毎天国会表决的大部份提案都是由内阁的各部门提交的。
而就在这时,从山东省向南京内阁发出了一份报告,正式提出建议举行皇帝举行泰山封禅,并且还附有赞同泰山封禅的山东地方官员、学者、乡绅的名单六百畲人,当然也把商毅的功绩又夸耀了一遍,同时还列举了新年己来,泰山出现的种种祥瑞之兆竟达二十多处,甚致还有神灵托梦,天书降临,以说明举行泰山封禅的合理性、重要性、必要性。
这一来情况就不同了,尽管这一份报告并不具备国会提案的功能,但却也把泰山封禅从民间议论提升到了政府行为,因为无论向不向国会提案,都必须向山东地方政府一个明确答复,这也让南京内阁也觉得颇为束手。
说实话绝大多数的内阁成员都不赞同举行泰山封禅的,尽管来从目前商毅取得的功绩来看,确实比前六位曾经举行过泰山封禅的皇帝强得多,要说也算够资格了,而且现在中国的财力,也够支付一次泰山封禅的费用,但内阁成员们心里都清楚,泰山封禅说白了就是粉饰太平,大好喜功,自吹自擂,除了满足皇帝的虚荣心之外,对国家基本上没有什么好处,相反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确实是废力不讨好的事情,另外也很容易形成惯例,如果以后中国的每一位皇帝都玩一次泰山封禅,可就麻烦了,但问题泰山封禅是每一位皇帝追求的致高荣誉,很难说商毅不动心,因此还要看商毅的态度。
好在是商毅也很快给出了答复,就是不举行泰山封禅,而且不仅是自已在位时不举行,在自己之后的子孙当中,中华帝国的所有皇帝都不得举行泰山封禅,同时为了禁止后世子孙借巡视山东为名,变相举行泰山封禅,因此商毅还下令,在泰山周边划出禁区,日后的皇帝巡视,必须绕道走,并且正式下诏,宣告天下,并且也强调,所有祥兆、瑞兽、天书之类,匀属无稽之谈,以后各地均不许再将这些事情上报内阁。
其实这次山东地方向南京建议泰山封禅,也并不全是为商毅吹捧赞歌,还有一些更深层的因素,就是现在的传统与开放的思想冲突,山东省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中国最保守的地区之一,当然对商毅提高商人地位,发展工商业,重视奇淫巧技的国策不满,由其是将所谓的经世致用之学加入科举中,更是反感。
但和北方其他地区明目张胆的反对不同科举,要求敢消科举的加入,山东是商毅起家的地区之一,山东地区的大部份地方官员都是中华军的退伍军人,他们在军队中接触过一些新思想的观念,而且对商毅绝对服从,因此压制了不少山东地区的反对声音,另外在山东开办的新式学校也比较多,自然科学的传播也比较广泛,去年的乡试的合格率也还可以,因此在民间对自然科学的抵触也不是那么强烈。
因此山东地区保守势力也想出来这么一个办法,劝商毅举行泰山封禅,以此来加强传统儒家思想在商毅心里的份量,同时也将儒生的地位提高在其他三民以上,因为无论泰山封禅是好是坏,但终归还是属传统文化思想的范围,所有的仪式、祭文、主持事宜是由儒生来付责。
另外有人都还计划好了,一但商毅答应举行泰山封禅,就会接着上奏,要求商毅加尊孔子,加封孔家,请进一步加强传统的影响力,虽然新帝国建立之后,仍然按照旧例,封孔子后裔为世袭衍圣公,并在文庙里奉立了孔、孟、董、朱的位置,但并没有给这些圣贤加什么尊号之类的尊称,在许多人坚持传统的人看来,这显然是不行的,而如果商毅举行泰山封禅,也就可以顺势提出这些要求来。
对这些想法,商毅也未必没有察觉,其实商毅对儒学并不排拆,因为儒学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基础,没有儒学也就没有中国,尽管在另一时空里,后来还出现过几次反儒批儒的运动,但都无法动摇儒学在中国的地位,也可以说,儒学其实己经深入到毎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任何想改变这一现像的做法,最终都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尽管儒学有保守、消及的一面,但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相反还有很多值得称道、继承、发扬的地方,而且最原生态的儒学,其实是非常开放的,可以放入许多东西,因此在后世从儒学中又衍生出了理学、新学、事功学、心学等等不同的学派,只不过由于历朝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以政府干预的手段,选择了其中最保留的一部份,而打压其他的学派,结果也造成儒学越走越窄,越来越保留,甚致成为顽固的守旧势力。
因此商毅才选择不用政府干预的方式,任由儒学在新帝国中自由发展,自主的吸收新思想,最多只是加以一些引导,毕竟在这个时候,儒学还未彻底走向保守的一面,还是有一些思想开明,能够吸纳新思想的学者,而对泰山封禅,商毅并没有那个兴趣,也不想搞什么面子工程,虽然说帝国并不缺钱,但这笔钱还不如用来干一点别的,有益的事情,那怕是搞个阅兵式,也比什么泰山封禅要强。
但不管怎么说,商毅做出了不举行泰山封禅决定之后,内阁的成员们也都松了一口气,同时也对商毅禁止后人也举行泰山封禅,并禁止一切的祥瑞、吉兆一类的事物,也都非常赞同,因为历朝历代都不乏有人也什么祥瑞、吉兆为由,哄骗皇帝,并借机上位,商毅这样的做法,显然将这一切事情都杜绝了,其意义,比起彻底废除太监制度,也并不差多少。
因此内阁的官员们,包括大部份的国会议员也对商毅的这个决定十分赞同,并且也由衷的敬佩商毅,尽管以传统的标准来衡量,商毅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皇帝,但也确实己经做得很不错了,毕竟十全十美的皇帝,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第五卷 飞天篇 第四一九章 南京风云(三)
泰山封禅的风波刚刚平息下来,但南京马上又发生了另一件重大事情,其影响范围,持续的时间,都远比泰山封禅的事件要大得多。
就在李华梅到达南京的当天,由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北京等省地区的一些知名学者的组织下,一共聚集了三百五十八名学子学者,一起联袂进京向内阁联名上书请愿,这份请愿书洋洋一共写了近万言,并附有数千人的签名,一共写了三大卷卷轴,向南京政府提出了十二条要求,首先就是请施行古制,以仁义礼信治国;其次是罢除奇淫技巧、重视诚心正意,其他还有限制商业、禁止开海、恢复科举旧制、逐驱天主教等等内容。
李华梅在进宫途中,在马车上看到的那一种学者,就是其中的第一批,共一百三十三人,他们赶到洪武门前聚集,跪伏于地,向朝廷递交万言书,而随后另外两批学者也都赶来聚集,这三百多人全部都跪在洪武门前,也将洪武门前的街道挤得满满当当。
虽然是在皇宫之前,但这些奇怪的举动,还是引得不少南京居民远远的驻足观看,而且军队也赶过来,不过这批人都还比较本份,只是老老实实的跪在那里,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举动,于是也有一个军官过来,告戒众人,不要轻举妄动,而领头的几个人也保证,自己不会乱来,因此军队也没有驱赶他们,只是离着几十歩远警戒。
这时商毅正在内阁和众官员们商议事情,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都大感意外,谁也没有想到会闹成这一步,而商毅也意识到,中国的思想冲突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严重的地步了。
现在中国的统治虽然稳定了下来,但新旧两种思想的冲突却十分激烈,而思想的分歧大体又分为南北两派,相对来说,北方偏保守,而南方偏革新,只是在此之前,双方的争话都只是停留在学术方面,最多只是在报纸上发文,隔空互相争论一番,而南京政府一般对于学术争论都是釆取不干预的态度,因此对此也没有太在意。
但在新年之后,商毅下旨坚持执行新的科举制度,也成为北南思想冲突激化的导火线。
原来自从宋代以后,南方由于经济发达,教育水平也逐渐高过了北方,明朝开国之后,在洪武年间进行的几次科举中,南方考生的上榜率明显要高于北方,一甲的前三名和会元几乎都是南方人,而状元更是全被南方人垄断。
在洪武三十年的会试中,选出五十一名贡士全部都是南方人,而这一结果这也引起了来自北方考生的极大不满,大批落榜考生跑到明朝礼部鸣冤告状,还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上访告状,有说主考官收了钱的,有说主考官不公的,有说主考官搞地域歧视等等,街头巷尾各式传言满天纷飞,这就是明朝初年轰动一时的南北榜事件。
而明朝也立刻举行了复查,但复査的结果却是,所录取五十一人皆是凭才学录取,无任何问题,因为这个科举都是封名阅卷,主考官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考生的名字,也无从作弊,而北方考生仍然不一,同时连朝中的官员也牵扯了进来,几乎就要演变成北南之争了。
后来朱元璋出于南北平衡的考虑,自己亲自重新阅卷,将录取五十一名贡士全部改为北方考生,才算免强把这次风波给压了下去,从此以后,明朝也改革了科举制度,实行南北分榜,分别录取,到明朝中期,又演变成了南北中三榜的划分方式,到万历时期又更进一步,在科举中增开了“商籍”,解除了朱元璋时期对商人子弟应试的种种限制,而清朝建立后,也基本沿用了这个分榜制度。
对于分榜制度,商毅并不是没有想过,因为每一地区的教育水平不一样,后世的高考也分了地区,对边少地区还有一定的照顾,不过明初的南北榜事件是发生在会试的时候,也就是进京考试,但现在中华帝国才刚刚才进行了乡试,还没有到分区的时候,本来是不该引起争议的,但甴于自然科学与以前考应文章不同,文章虽然是有好有坏,但其中还是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而自然科学都是有标准的答案,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模棱两可,因此不及格就一杆子打死,没有变通的余地。
因为中华帝国是立足于南方建立的,公办学校,以及师资力量也要充足一些,而且南方的思想也相对开放,许多私塾对自然科学也不排拆,还有不少私塾的先生都自学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这样就可以招到更多的学生,因此自然科学在南方普及的也广泛一些,而且在中国的内战期间,南方受到的影响破坏也小得多,甚致是传统教育的沿续性也要好得多,结果在去年的乡试中,南方考生的合格率还不错,虽然也偏低了一点,但也在正常的范围以内,也就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而在北方就要差得多,有一些县连一个自然科学及格的考生都没有,自然也就没有一个通过的考生了。
乡试都是如此,后来的省试、会试也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上新旧思想上的冲突,于是在北方地区的学者也产生了极大的不满情绪,在新年以前,就不少地方的学者都联名上书中央,要求重新举行乡试,并将自然科学的内容从考试中剔除掉,但新年之后,商毅下旨,明确表示乡试的结果是不会改变,而且科举制度也不会改变,因此也进一步引发了北方各地学者的不满。 ↑返回顶部↑
当然这些还仅仅只是限于议员之间私下的讨论,还没有人正式向国会提交提案,因为经过了快两年的运行之后,国会议员们也对国会的运作有了一些经验,按照国会的制度,一但提案被否决,一年之内是不再受理类似提案,一个国会议员的任期只有三年,因此每一位议员也都不敢轻易提交提案,有提案之前,都会先在私下里询问一下其他人的态度,估计一下提案通过的可能性,或者说服一些其他议员,而毎天国会表决的大部份提案都是由内阁的各部门提交的。
而就在这时,从山东省向南京内阁发出了一份报告,正式提出建议举行皇帝举行泰山封禅,并且还附有赞同泰山封禅的山东地方官员、学者、乡绅的名单六百畲人,当然也把商毅的功绩又夸耀了一遍,同时还列举了新年己来,泰山出现的种种祥瑞之兆竟达二十多处,甚致还有神灵托梦,天书降临,以说明举行泰山封禅的合理性、重要性、必要性。
这一来情况就不同了,尽管这一份报告并不具备国会提案的功能,但却也把泰山封禅从民间议论提升到了政府行为,因为无论向不向国会提案,都必须向山东地方政府一个明确答复,这也让南京内阁也觉得颇为束手。
说实话绝大多数的内阁成员都不赞同举行泰山封禅的,尽管来从目前商毅取得的功绩来看,确实比前六位曾经举行过泰山封禅的皇帝强得多,要说也算够资格了,而且现在中国的财力,也够支付一次泰山封禅的费用,但内阁成员们心里都清楚,泰山封禅说白了就是粉饰太平,大好喜功,自吹自擂,除了满足皇帝的虚荣心之外,对国家基本上没有什么好处,相反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确实是废力不讨好的事情,另外也很容易形成惯例,如果以后中国的每一位皇帝都玩一次泰山封禅,可就麻烦了,但问题泰山封禅是每一位皇帝追求的致高荣誉,很难说商毅不动心,因此还要看商毅的态度。
好在是商毅也很快给出了答复,就是不举行泰山封禅,而且不仅是自已在位时不举行,在自己之后的子孙当中,中华帝国的所有皇帝都不得举行泰山封禅,同时为了禁止后世子孙借巡视山东为名,变相举行泰山封禅,因此商毅还下令,在泰山周边划出禁区,日后的皇帝巡视,必须绕道走,并且正式下诏,宣告天下,并且也强调,所有祥兆、瑞兽、天书之类,匀属无稽之谈,以后各地均不许再将这些事情上报内阁。
其实这次山东地方向南京建议泰山封禅,也并不全是为商毅吹捧赞歌,还有一些更深层的因素,就是现在的传统与开放的思想冲突,山东省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中国最保守的地区之一,当然对商毅提高商人地位,发展工商业,重视奇淫巧技的国策不满,由其是将所谓的经世致用之学加入科举中,更是反感。
但和北方其他地区明目张胆的反对不同科举,要求敢消科举的加入,山东是商毅起家的地区之一,山东地区的大部份地方官员都是中华军的退伍军人,他们在军队中接触过一些新思想的观念,而且对商毅绝对服从,因此压制了不少山东地区的反对声音,另外在山东开办的新式学校也比较多,自然科学的传播也比较广泛,去年的乡试的合格率也还可以,因此在民间对自然科学的抵触也不是那么强烈。
因此山东地区保守势力也想出来这么一个办法,劝商毅举行泰山封禅,以此来加强传统儒家思想在商毅心里的份量,同时也将儒生的地位提高在其他三民以上,因为无论泰山封禅是好是坏,但终归还是属传统文化思想的范围,所有的仪式、祭文、主持事宜是由儒生来付责。
另外有人都还计划好了,一但商毅答应举行泰山封禅,就会接着上奏,要求商毅加尊孔子,加封孔家,请进一步加强传统的影响力,虽然新帝国建立之后,仍然按照旧例,封孔子后裔为世袭衍圣公,并在文庙里奉立了孔、孟、董、朱的位置,但并没有给这些圣贤加什么尊号之类的尊称,在许多人坚持传统的人看来,这显然是不行的,而如果商毅举行泰山封禅,也就可以顺势提出这些要求来。
对这些想法,商毅也未必没有察觉,其实商毅对儒学并不排拆,因为儒学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基础,没有儒学也就没有中国,尽管在另一时空里,后来还出现过几次反儒批儒的运动,但都无法动摇儒学在中国的地位,也可以说,儒学其实己经深入到毎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任何想改变这一现像的做法,最终都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尽管儒学有保守、消及的一面,但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相反还有很多值得称道、继承、发扬的地方,而且最原生态的儒学,其实是非常开放的,可以放入许多东西,因此在后世从儒学中又衍生出了理学、新学、事功学、心学等等不同的学派,只不过由于历朝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以政府干预的手段,选择了其中最保留的一部份,而打压其他的学派,结果也造成儒学越走越窄,越来越保留,甚致成为顽固的守旧势力。
因此商毅才选择不用政府干预的方式,任由儒学在新帝国中自由发展,自主的吸收新思想,最多只是加以一些引导,毕竟在这个时候,儒学还未彻底走向保守的一面,还是有一些思想开明,能够吸纳新思想的学者,而对泰山封禅,商毅并没有那个兴趣,也不想搞什么面子工程,虽然说帝国并不缺钱,但这笔钱还不如用来干一点别的,有益的事情,那怕是搞个阅兵式,也比什么泰山封禅要强。
但不管怎么说,商毅做出了不举行泰山封禅决定之后,内阁的成员们也都松了一口气,同时也对商毅禁止后人也举行泰山封禅,并禁止一切的祥瑞、吉兆一类的事物,也都非常赞同,因为历朝历代都不乏有人也什么祥瑞、吉兆为由,哄骗皇帝,并借机上位,商毅这样的做法,显然将这一切事情都杜绝了,其意义,比起彻底废除太监制度,也并不差多少。
因此内阁的官员们,包括大部份的国会议员也对商毅的这个决定十分赞同,并且也由衷的敬佩商毅,尽管以传统的标准来衡量,商毅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皇帝,但也确实己经做得很不错了,毕竟十全十美的皇帝,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第五卷 飞天篇 第四一九章 南京风云(三)
泰山封禅的风波刚刚平息下来,但南京马上又发生了另一件重大事情,其影响范围,持续的时间,都远比泰山封禅的事件要大得多。
就在李华梅到达南京的当天,由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北京等省地区的一些知名学者的组织下,一共聚集了三百五十八名学子学者,一起联袂进京向内阁联名上书请愿,这份请愿书洋洋一共写了近万言,并附有数千人的签名,一共写了三大卷卷轴,向南京政府提出了十二条要求,首先就是请施行古制,以仁义礼信治国;其次是罢除奇淫技巧、重视诚心正意,其他还有限制商业、禁止开海、恢复科举旧制、逐驱天主教等等内容。
李华梅在进宫途中,在马车上看到的那一种学者,就是其中的第一批,共一百三十三人,他们赶到洪武门前聚集,跪伏于地,向朝廷递交万言书,而随后另外两批学者也都赶来聚集,这三百多人全部都跪在洪武门前,也将洪武门前的街道挤得满满当当。
虽然是在皇宫之前,但这些奇怪的举动,还是引得不少南京居民远远的驻足观看,而且军队也赶过来,不过这批人都还比较本份,只是老老实实的跪在那里,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举动,于是也有一个军官过来,告戒众人,不要轻举妄动,而领头的几个人也保证,自己不会乱来,因此军队也没有驱赶他们,只是离着几十歩远警戒。
这时商毅正在内阁和众官员们商议事情,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都大感意外,谁也没有想到会闹成这一步,而商毅也意识到,中国的思想冲突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严重的地步了。
现在中国的统治虽然稳定了下来,但新旧两种思想的冲突却十分激烈,而思想的分歧大体又分为南北两派,相对来说,北方偏保守,而南方偏革新,只是在此之前,双方的争话都只是停留在学术方面,最多只是在报纸上发文,隔空互相争论一番,而南京政府一般对于学术争论都是釆取不干预的态度,因此对此也没有太在意。
但在新年之后,商毅下旨坚持执行新的科举制度,也成为北南思想冲突激化的导火线。
原来自从宋代以后,南方由于经济发达,教育水平也逐渐高过了北方,明朝开国之后,在洪武年间进行的几次科举中,南方考生的上榜率明显要高于北方,一甲的前三名和会元几乎都是南方人,而状元更是全被南方人垄断。
在洪武三十年的会试中,选出五十一名贡士全部都是南方人,而这一结果这也引起了来自北方考生的极大不满,大批落榜考生跑到明朝礼部鸣冤告状,还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上访告状,有说主考官收了钱的,有说主考官不公的,有说主考官搞地域歧视等等,街头巷尾各式传言满天纷飞,这就是明朝初年轰动一时的南北榜事件。
而明朝也立刻举行了复查,但复査的结果却是,所录取五十一人皆是凭才学录取,无任何问题,因为这个科举都是封名阅卷,主考官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考生的名字,也无从作弊,而北方考生仍然不一,同时连朝中的官员也牵扯了进来,几乎就要演变成北南之争了。
后来朱元璋出于南北平衡的考虑,自己亲自重新阅卷,将录取五十一名贡士全部改为北方考生,才算免强把这次风波给压了下去,从此以后,明朝也改革了科举制度,实行南北分榜,分别录取,到明朝中期,又演变成了南北中三榜的划分方式,到万历时期又更进一步,在科举中增开了“商籍”,解除了朱元璋时期对商人子弟应试的种种限制,而清朝建立后,也基本沿用了这个分榜制度。
对于分榜制度,商毅并不是没有想过,因为每一地区的教育水平不一样,后世的高考也分了地区,对边少地区还有一定的照顾,不过明初的南北榜事件是发生在会试的时候,也就是进京考试,但现在中华帝国才刚刚才进行了乡试,还没有到分区的时候,本来是不该引起争议的,但甴于自然科学与以前考应文章不同,文章虽然是有好有坏,但其中还是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而自然科学都是有标准的答案,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模棱两可,因此不及格就一杆子打死,没有变通的余地。
因为中华帝国是立足于南方建立的,公办学校,以及师资力量也要充足一些,而且南方的思想也相对开放,许多私塾对自然科学也不排拆,还有不少私塾的先生都自学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这样就可以招到更多的学生,因此自然科学在南方普及的也广泛一些,而且在中国的内战期间,南方受到的影响破坏也小得多,甚致是传统教育的沿续性也要好得多,结果在去年的乡试中,南方考生的合格率还不错,虽然也偏低了一点,但也在正常的范围以内,也就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而在北方就要差得多,有一些县连一个自然科学及格的考生都没有,自然也就没有一个通过的考生了。
乡试都是如此,后来的省试、会试也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上新旧思想上的冲突,于是在北方地区的学者也产生了极大的不满情绪,在新年以前,就不少地方的学者都联名上书中央,要求重新举行乡试,并将自然科学的内容从考试中剔除掉,但新年之后,商毅下旨,明确表示乡试的结果是不会改变,而且科举制度也不会改变,因此也进一步引发了北方各地学者的不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