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0 章(1 / 3)
贪污受贿这事儿, 古来有之。其实,如果性质不是太过恶劣, 比如逼死了人, 或是被贪污的是赈灾款,上位者多半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水至清则无鱼, 若是一点儿好处也不然底下的人捞, 他们又岂能有动力好好办事儿?
倘若太子只是纵容门人贪污受贿,康熙兴许还不会太过放在心上。但偏偏, 出面弹劾他的官员爆出, 太子手下的门人狐假虎威, 胆大包天, 不仅贪污受贿, 还为了强买良田, 闹出了人命来。只是,那人凭着太子的威名,一早便将这件事给强压了下去, 根本就没有传到上位者耳中。若不是大阿哥时时派人关注着太子的人, 等着揪太子的小辫子, 只怕还不会知道有这事儿。
这种事对于底下的百姓而言, 固然可恶, 但大阿哥知道, 康熙对太子寄予的期望极深, 若只是凭着这件事,是无法撼动太子在康熙心中的地位的。毕竟,太子完全可以推说是底下人自作主张, 败坏他的名声, 而他本人对此并不知情。
但太子纵容手底下的人截了本应进贡给康熙之物,就不是一句不知情能够说得过去的了。这种行为,是对康熙的挑衅。若是没有胤礽的首肯,底下人又怎么敢越过胤礽,做出这种以下犯上之事?
一时之间,朝中官员们看着太子的眼神都有些不对劲了。都知道太子在康熙的宠爱之下日益轻狂,却没有人料到,太子竟然狂到了这种地步,连康熙都不放在眼里了!
往日,在太子犯错之时,康熙多半会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不愿意在文武百官面前重罚太子,损了太子的颜面。可这回,太子手底下的人做出了这种堪称大逆不道的事,康熙还能够像以往一样宽恕他吗?
众人将目光投向了康熙,只可惜,康熙的表情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们无法从康熙的面部表情中,判断出康熙此时的心情来。
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康熙在将那名大臣呈上的罪证仔细地翻阅了一遍之后,竟没有开口向太子问罪,而是问站在一旁垂眉敛目的胤禛:“你知道太子纵容手下的门人鱼肉百姓之事?”
“……是。”三年前,在胤禛尚未离开京城之时,他与太子之间的感情尚算融洽。
那时,太子手底下的人便已经行事轻狂、嚣张跋扈了。胤禛偶然撞见了,看不过眼,便找太子提了提,可惜,太子丝毫不放在心上,只说他有分寸,让胤禛不必担心。
太子自己都不放在心上,胤禛一个做弟弟的,又能说什么呢?难不成,他还能因为太子手下的人做的恶事,去找康熙告发太子吗?且不说这样有违他和太子之间的兄弟情义,就是康熙,也会觉得他小题大做,因为一点小事就来说兄弟的坏话,心中没有忠义二字。
可如今,太子手底下的人做的事被翻了出来,成了太子纵容下人行凶的罪证,胤禛这个知情人,在他人眼中少不得也要成为共犯了。
“朕问你,你在得知这些事后,是否如奏折中所言,有意偏袒徇私,为太子手底下的人门人抹平了罪证?”
“绝无此事!”胤禛猛地抬起头来:“儿臣试图制止他们,但未能成功。这些下人们只听太子的话,并不肯听儿臣的命令。”
“既如此,你后来,有没有将这件事告知太子?”康熙目如鹰隼,直勾勾地盯着胤禛,胤禛觉得自己仿佛被大型猛禽给盯上了一般,后背起了涔涔冷汗。
这只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人难以回答。
若是回答告诉了太子,那么太子就是明知手底下人欺压百姓还不予管束,罪加一等,若是回答没有告诉太子,那么,便坐实了胤禛纵容太子手底下的人胡作非为之事。
前者,太子遭殃,后者,则是胤禛自己遭殃。无论是太子遭殃,还是胤禛遭殃,想来,都是大阿哥所乐意看到的局面。毕竟,胤禛最近带着功绩归来封王,实在是太过惹眼了!
果然,站在一旁的大阿哥,唇角已隐隐翘起,很快,他又强自压了下去。只是,他实在不是一个善于隐藏自身情绪之人,他眉梢眼角的愉悦之情,很容易就能被人看出来。
与大阿哥恰恰相反,太子面如菜色,看向胤禛的眼神中带了一丝恳求之意。显然,胤禛明白的事,太子也明白了。太子希望,胤禛能够在康熙跟前,帮他把事情给圆过去。
胤禛迟疑了一瞬,下一刻,他仿佛下定了什么决心一般,对康熙道:“一切都是儿臣之过,太子……不曾得知此事。”
听到这句话,太子紧绷着的神经放松了下来,大阿哥眼中流露出不屑和愤恨之意,他对胤禛愿意帮太子顶罪感到不屑,可同时,他心中对此又有些隐隐的羡慕,他在诸位阿哥之中,向来是独行侠,若是他出了这样的事,可没有哪个兄弟,会愿意像胤禛替太子顶罪一样,替他顶罪。
至于胤禛,在说完这番话之后,就没有再看太子。此次,他如太子所愿,替太子顶了罪,也是彻底斩断了与太子之间的兄弟情分。往后,太子要做什么,太子与康熙之间的矛盾,都与他无关了。至于大阿哥……这次的事,本来就是他一手策划的,想必此时的他,很是得意吧!
胤禛在说完这些话后,看着康熙的眼神中是满满的愧疚,就像是任何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不敢面对严厉的父亲一样。他无愧于太子,却有愧于君父——他到底还是对汗阿玛撒了谎。
康熙本还有些恼怒,可看到素来冷硬的胤禛,露出难得一见的忐忑不安,他又不免有些心软。不明就里的人或许会以为,胤禛是因为做错了事,所以不敢面对康熙,可康熙又怎么会不清楚胤禛愧对他的真正原因?
真当他是傻子,看不出太子与胤禛的那些眉眼官司不成?
胤禛向来是眼里不揉沙的性子,又怎么可能在得知太子底下的门人为非作歹之后,不告诉太子呢?所以,胤禛定是告诉了太子的,只是依照太子的性子,八成没有往心里去。太子早些年还好,这些年,利欲心越发强了,一门心思只想着为自己谋利,又岂会去关注那些在他看来渺小得如蝼蚁一般的人的死活?
不得不说,康熙对他的儿子们,还是颇为了解的。
在康熙看到胤禛如太子所愿,为太子顶罪的时候,他有一瞬间是十分失望的,胤禛为了帮太子,居然欺瞒君父,这固然无愧于胤禛与太子之间的兄弟情分,却让康熙觉得胤禛对他不忠。但胤禛那副垂头丧气的懊恼样,又让康熙想起了胤禛小时候犯了错的样子。这些让人一回想起来,便免不了心软的记忆,成功地化解了康熙心中大半的怒火。
康熙想,他为什么要跟胤禛计较呢?又不是第一天知道这孩子实心眼了。 ↑返回顶部↑
倘若太子只是纵容门人贪污受贿,康熙兴许还不会太过放在心上。但偏偏, 出面弹劾他的官员爆出, 太子手下的门人狐假虎威, 胆大包天, 不仅贪污受贿, 还为了强买良田, 闹出了人命来。只是,那人凭着太子的威名,一早便将这件事给强压了下去, 根本就没有传到上位者耳中。若不是大阿哥时时派人关注着太子的人, 等着揪太子的小辫子, 只怕还不会知道有这事儿。
这种事对于底下的百姓而言, 固然可恶, 但大阿哥知道, 康熙对太子寄予的期望极深, 若只是凭着这件事,是无法撼动太子在康熙心中的地位的。毕竟,太子完全可以推说是底下人自作主张, 败坏他的名声, 而他本人对此并不知情。
但太子纵容手底下的人截了本应进贡给康熙之物,就不是一句不知情能够说得过去的了。这种行为,是对康熙的挑衅。若是没有胤礽的首肯,底下人又怎么敢越过胤礽,做出这种以下犯上之事?
一时之间,朝中官员们看着太子的眼神都有些不对劲了。都知道太子在康熙的宠爱之下日益轻狂,却没有人料到,太子竟然狂到了这种地步,连康熙都不放在眼里了!
往日,在太子犯错之时,康熙多半会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不愿意在文武百官面前重罚太子,损了太子的颜面。可这回,太子手底下的人做出了这种堪称大逆不道的事,康熙还能够像以往一样宽恕他吗?
众人将目光投向了康熙,只可惜,康熙的表情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们无法从康熙的面部表情中,判断出康熙此时的心情来。
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康熙在将那名大臣呈上的罪证仔细地翻阅了一遍之后,竟没有开口向太子问罪,而是问站在一旁垂眉敛目的胤禛:“你知道太子纵容手下的门人鱼肉百姓之事?”
“……是。”三年前,在胤禛尚未离开京城之时,他与太子之间的感情尚算融洽。
那时,太子手底下的人便已经行事轻狂、嚣张跋扈了。胤禛偶然撞见了,看不过眼,便找太子提了提,可惜,太子丝毫不放在心上,只说他有分寸,让胤禛不必担心。
太子自己都不放在心上,胤禛一个做弟弟的,又能说什么呢?难不成,他还能因为太子手下的人做的恶事,去找康熙告发太子吗?且不说这样有违他和太子之间的兄弟情义,就是康熙,也会觉得他小题大做,因为一点小事就来说兄弟的坏话,心中没有忠义二字。
可如今,太子手底下的人做的事被翻了出来,成了太子纵容下人行凶的罪证,胤禛这个知情人,在他人眼中少不得也要成为共犯了。
“朕问你,你在得知这些事后,是否如奏折中所言,有意偏袒徇私,为太子手底下的人门人抹平了罪证?”
“绝无此事!”胤禛猛地抬起头来:“儿臣试图制止他们,但未能成功。这些下人们只听太子的话,并不肯听儿臣的命令。”
“既如此,你后来,有没有将这件事告知太子?”康熙目如鹰隼,直勾勾地盯着胤禛,胤禛觉得自己仿佛被大型猛禽给盯上了一般,后背起了涔涔冷汗。
这只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人难以回答。
若是回答告诉了太子,那么太子就是明知手底下人欺压百姓还不予管束,罪加一等,若是回答没有告诉太子,那么,便坐实了胤禛纵容太子手底下的人胡作非为之事。
前者,太子遭殃,后者,则是胤禛自己遭殃。无论是太子遭殃,还是胤禛遭殃,想来,都是大阿哥所乐意看到的局面。毕竟,胤禛最近带着功绩归来封王,实在是太过惹眼了!
果然,站在一旁的大阿哥,唇角已隐隐翘起,很快,他又强自压了下去。只是,他实在不是一个善于隐藏自身情绪之人,他眉梢眼角的愉悦之情,很容易就能被人看出来。
与大阿哥恰恰相反,太子面如菜色,看向胤禛的眼神中带了一丝恳求之意。显然,胤禛明白的事,太子也明白了。太子希望,胤禛能够在康熙跟前,帮他把事情给圆过去。
胤禛迟疑了一瞬,下一刻,他仿佛下定了什么决心一般,对康熙道:“一切都是儿臣之过,太子……不曾得知此事。”
听到这句话,太子紧绷着的神经放松了下来,大阿哥眼中流露出不屑和愤恨之意,他对胤禛愿意帮太子顶罪感到不屑,可同时,他心中对此又有些隐隐的羡慕,他在诸位阿哥之中,向来是独行侠,若是他出了这样的事,可没有哪个兄弟,会愿意像胤禛替太子顶罪一样,替他顶罪。
至于胤禛,在说完这番话之后,就没有再看太子。此次,他如太子所愿,替太子顶了罪,也是彻底斩断了与太子之间的兄弟情分。往后,太子要做什么,太子与康熙之间的矛盾,都与他无关了。至于大阿哥……这次的事,本来就是他一手策划的,想必此时的他,很是得意吧!
胤禛在说完这些话后,看着康熙的眼神中是满满的愧疚,就像是任何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不敢面对严厉的父亲一样。他无愧于太子,却有愧于君父——他到底还是对汗阿玛撒了谎。
康熙本还有些恼怒,可看到素来冷硬的胤禛,露出难得一见的忐忑不安,他又不免有些心软。不明就里的人或许会以为,胤禛是因为做错了事,所以不敢面对康熙,可康熙又怎么会不清楚胤禛愧对他的真正原因?
真当他是傻子,看不出太子与胤禛的那些眉眼官司不成?
胤禛向来是眼里不揉沙的性子,又怎么可能在得知太子底下的门人为非作歹之后,不告诉太子呢?所以,胤禛定是告诉了太子的,只是依照太子的性子,八成没有往心里去。太子早些年还好,这些年,利欲心越发强了,一门心思只想着为自己谋利,又岂会去关注那些在他看来渺小得如蝼蚁一般的人的死活?
不得不说,康熙对他的儿子们,还是颇为了解的。
在康熙看到胤禛如太子所愿,为太子顶罪的时候,他有一瞬间是十分失望的,胤禛为了帮太子,居然欺瞒君父,这固然无愧于胤禛与太子之间的兄弟情分,却让康熙觉得胤禛对他不忠。但胤禛那副垂头丧气的懊恼样,又让康熙想起了胤禛小时候犯了错的样子。这些让人一回想起来,便免不了心软的记忆,成功地化解了康熙心中大半的怒火。
康熙想,他为什么要跟胤禛计较呢?又不是第一天知道这孩子实心眼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