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伊斯法罕(三)(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伴随着阵阵尘沙。
  当敌人的士兵露出踪影,我们挥舞着马刀全速向前!
  我们生命的价值,
  就是为了光荣的祖国而战!
  为祖国而死是至高的荣誉!
  伴随着雷鸣般的号角声,
  我们像闪电一般冲向敌人。
  与战友们一起向前,
  并肩战斗,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战无不胜!
  如果我们从马上摔下
  如果我们被敌人击中,
  如果我们从此不能回到故乡 ,
  请不要为我哭泣!
  我们亲爱的战友,
  我们忠实的坐骑,
  我们将一起走向圣主的天国!”
  没有乐器伴奏,二十多万个粗犷的嗓门将这首华夏军士喜爱的歌唱得如此慷慨激昂,为他们已经死去或者即将死去的战友们践行,他们无比的勇气,他们坚定的信心,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冲天而起,震撼着伊斯法罕,震撼着波斯高原,也震撼整个天与地。
  歌声过后没有多久,十万早就站好队形的步兵在曹延的一声喝令声,迈着整齐而缓慢的步子,徐徐向伊斯法罕南翼大营走去,看样子华夏军准备剪除波斯军的南北两翼,然后再主攻被孤立的伊斯法罕城。
  华夏步兵走得非常有秩序,他们以营为一个方阵,在各营鼓手敲出的有节奏的行军鼓声中,按照节奏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着。而且在行进中为了保持士气,各营按照各自的节奏念诵着“行步诗”,该诗七字为一行,一字一拍,而且格式内容各营都大同小异,前面是歌颂圣主,中间赞扬本营的功绩,后面是藐视敌人。各营军士们随着自己的脚步节奏,齐声低声诵念,有天竺人念诵佛经的空灵,有罗马人诵读圣经的虔诚,也有波斯人念叨阿维斯陀(祆教的主要典籍)的神秘,更有华夏人朗诵诗赋的音韵和气魄。
  诵念声随着脚步声此起彼伏,最后汇集成了一股低沉的海涛声,在伊斯法罕城外的上空回响着。时不时传来嘀嗒的马蹄声和非常清晰的口令声,如同浪涛尖上闪动的浪花声。
  最前面是身穿灰白色步军重甲的虎枪营,由于华夏工场中的钢铁冶炼、锻造技术和工艺在这数十年里突飞猛进,使得在提高了质量的基础上铠甲的重量反而还下降了一部分,外型也更加优美和人性化,所以显得没有那么臃肿和笨重。这些只露出一双眼睛的虎枪手扛着木杆钢尖的虎牙突刺枪,一把手刀紧紧地斜背在后背。
  后面紧接着是坚锐营的刀牌手,再后面是背着长弓的神射营,这些长弓手除了背着一把长弓和一管箭筒,还背着一把雁翎刀,一旦需要,可以立即放下长弓变成近身厮杀的刀手,在他们的身后便是弩机营,望眼看去全是被扛着肩上的神臂弩。
  在华夏大军缓缓逼近的时候,波斯南翼大营的各门大开,涌出上十万的波斯军士,按照长枪手、弓箭手、盾牌手等分类站好。自从波悉山大败后,卑斯支和波斯人针对华夏人的战法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波斯军吸收了很多罗马军团的战法,毕竟罗马人的步兵方阵和军团举世闻名,而且波斯人跟罗马人打了数百年的交道,当然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刚好可以用来对付华夏人。
  现在华夏人打上门来了,波斯人在接到城中卑斯支的命令后,立即整军出营接战,因为如果被堵在大营里就麻烦大了,可能会成为被堵在窝里的老鼠。因为一来大营无法让大军展开队形,无法进行各兵种配合协作,二来大营不比伊斯法罕城,无险可依,而且大营连绵上数十里,所以无法得到伊斯法罕城里的火力支援。
  过了一个多时辰,两军相隔数百米列好阵了,整个战场突然一下子变得肃静起来。现在已经进入到临战阶段,双方都暗暗地憋足劲,准备在交战的那一刻骤然爆发。
  曾华身穿连环软甲,外面照旧套了件青皂褂袍,头上依然只是一个发髻。他策动着坐骑,向阵中奔去,后面紧紧地跟着三面大旗,中间是“双盘龙”的国旗,左边是“蓝黄五星”的陆军旗,右边是“白底黑鼎”的王室徽旗。
  曾华从万军丛中穿过,华夏军士用狂热的的眼神追随着这个身影,他们愿意跟着这个身影到世界每一个地方去。
  曾华看着自己晃过的一个个面孔,突然想起了在五十余年前自己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自己碰到一群南逃的流民,当时也是一个个面孔在自己的眼前晃过,但是当时充斥在自己视线里的全是惶恐、悲哀、无奈和绝望。现在,这些流民的子孙,现在却已经站在了万里之外,他们的眼里满是自信、自豪、激动以及对未来的渴望。
  曾华没有想到会来到这个异世界,没有想到自己能活到现在,没有想到身边能聚集一群人,没有想到能带着这群人走到这里,更没有想到能引导华夏走到今天这个局面。或许从此以后华夏民族不会一次又一次在愚昧和野蛮中挣扎,不会在闭守在雪山东隅,它将迈步走进世界这个大丛林中,发出王者的威吼。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