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番外一(5)(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读完之后才看到先生的个人简介,以及这本书的一些写作情况。
  难以想象,这本书居然完本于1937年,但是先生在书中的观点,放到现在来看依然不过时,甚至是有着独特的先进战略眼光。
  书内的历史内容,从前在初高中的时候基本都学过。真正吸睛的还是蒋廷黻先生独特的个人观点,以及对中国命运的深思!
  本书从清朝乾隆年间,中英之间的贸易交往作为一个切入点。此时,也恰好是千年华夏的衰落点。英国试图打开中国的贸易市场,但清王朝并不这么想,只想闭关守国,抱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但一个剧烈进步的时代,容不得清王朝这般,从普通的贸易交流到向中国输入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而后中国与英国等开始了鸦片战争,落后的农业文明对上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毫无疑问,清王朝所领导的中国遭受到了第一次不平等条约!
  有了第一次不平等条约,自然也就有了后来的那些屈辱……身为一个中国人,读到这些的时候心头是沉重的!
  而当时的中国人在种种情况下,也开启了民族的自救之路。
  洪秀全便是那个年代的代表,他出生社会最底层,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但由于自身阶级的局限性,还跟宗教扯上了关系,注定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读来感觉当时的中国人即便是如同洪秀全这般的,也颇有些愚昧,更多的还是心痛吧!
  说到洪秀全,那就不得不提曾国藩,他是中国旧阶级的代表。从他的身上,可见中国旧地主,旧官僚主义的挣扎,他们试图革新,却又无法真正革新……
  他们虽然在拯救中国这条道路上失败了,但后继者,如春笋般涌立!
  就连清王朝的内部,都出现了革新,交流的声音,以期自强。但这条道路到底是曲折的,甲午中日战争,让人更加深入地认清了一些东西。
  这条以求中国自强的路上,多少人倒下了,又有多少人站起来了?
  始终记得谭嗣同那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般的人,大抵能称‘豪杰’二字,也唯有这样的人,才写得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般波澜壮阔的语句!
  康有为推动光绪变法,以求革新,但这条路的结果大多数人都是知晓的,失败了。
  此时的许多中国人,已不再奢求清王朝救国,因而发生了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开始引领中国人自立自强。
  蒋廷黻先生的书里没有提及,但想到民族复兴,辛亥革命这一段,总是会想起一个人,秋瑾。
  不同于地主官僚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了很大程度民主主义上的进步。
  从对于旧习陋习的废除,就可见一斑,而辛亥革命运动中,也出现了如秋瑾一般的杰出女性!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从前初读她的《满江红》,心头就几生敬佩之意。如此的大气豪迈,古往今来多少男子怕是也写不出来的!
  而秋瑾的身上,恰好透露着那个时代的缩影。
  乃至后来的中华民国,若不是后来因为一系列的腐败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等,怕也是一个自由,平等包容的社会。
  但没有成为那般的一个社会,亦是有着其自身的原因。就如孙文先生本人,他这一生都可以说是为了中华,是中国革命道路上的先行者。
  但他也是到了很大年纪,方才明白军权与普通民众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从一开始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后来的满汉是一家;从求助袁世凯,到国共合作。
  上面有些内容,在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或许并无提及,但先生是由于成书年代这些并未发生。
  而先生于书中的观念,也看出了这种后势之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