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星光璀璨(5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2006年1月,曾秋坤在英国病逝,走完了短短的66年人生。对于他的离开,他的亲人朋友、曾经接受过他帮助的人,无不痛心疾首。曾秋坤以一位医者的仁爱之心感动着无数人,正如在纪念他时,他的好友这样说道:“曾秋坤勋爵是一个卓越的人,一位出色的大夫,他不知疲倦地工作,为了他的病人和医疗事业,也为了英国、旅英华人和其他海外华人。”
  ◎勋爵不只是个头衔
  2001年,英国政府推动“人民贵族”计划,旨在加入多元声音,扩大上议院民意基础。最终,曾秋坤同另外41名候选人被提名成为终身贵族,成为上议院的无党籍议员。2001年6月,曾秋坤正式获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册封,成为终身贵族,是历史上第二位成为英国贵族的华人。
  进入上议院之后,曾秋坤仍然热心于社会事务,为华人在海外的利益出力献策,还先后出任了威勒尔多元文化组织主席、英国对华工作顾问团成员以及传媒投诉委员会委员,等等。
  在很多同华人有关的新闻中,也能见到曾秋坤的“身影”。2004年2月一天夜里,30多名拾贝人在英国西北部兰开斯特莫坎普海湾拾取鸟蛤时,遭遇涨潮,多人被淹死。调查发现这些拾贝人多来自中国,同时还有调查显示,这些中国拾贝者之所以在夜晚冒险拾贝,是担心与当地人发生冲突。这些拾贝者没有合法身份,又迫于生计不得不面临危险。面对英国是否应该为国外劳工提供更多的合法工作机会这一问题,曾秋坤始终站在华人的利益一边:“目前英国有100多万个职位是英国人不愿意做的,需要外劳来填补。因此,英国政府应全面检讨有关事件,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他同时敦促政府采取措施,防止任何针对华人社区的种族袭击事件发生。”
  作为一位虔诚的基督教教徒,曾秋坤还曾在欧洲、新加坡等多地讲道。为表彰他对教会的热心贡献,英国早在1991年就为他颁授了mbe勋衔。2001年他获册封成为终身贵族时,他特地在自己的纹章顶饰上加入了《圣经》中的句子:“活着是为主而活。”
  多才多艺的蔡澜
  在匆忙而喧嚣的都市生活中,许多人栉风沐雨“讨”生活,却兴味索然地“熬”生活。当职业成为一个人生命中及其重要的抉择时,很少有人以“快乐”作为择业标准。但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爱“玩”,更会把每一件想玩的事发挥到极致,让“享受”成为自己的事业。这个人就是蔡澜。
  2013年6月5日,蔡澜来到杭州庆春路购书中心宣传新书时拍的照片。
  ◎成龙电影的金字招牌
  一提到蔡澜,许多熟悉“功夫片”的人会自然而然地将他与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成龙。蔡澜先后在邵氏影业和嘉禾公司担任监制,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声名鹊起,担任监制长达40多年,其中,成龙主演的《福星高照》《城市猎人》等10部电影都是由蔡澜监制的,许多人甚至将“蔡澜监制”称为成龙电影的金字招牌。
  说起蔡澜与电影的渊源,还要从小时候讲起。20世纪40年代,蔡澜出生在新加坡一座戏楼上,父亲曾在邵氏影业工作,从那个时候开始,蔡澜便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回忆自己最初接触电影的时光时,蔡澜说:“我年轻的时候最沉迷的事情就是电影,沉迷在戏院和书本里面,在黑暗中欣赏一部部影片,有时一部电影就能看几十次。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大师,这些大师就都成为我的朋友了。”
  升入中学后,为了能看懂外文电影,蔡澜辗转于不同的学校,上午还在中文学校,下午就去了英文学校。看完电影后又马不停蹄地搜集与电影相关的书籍资料。也是那个时候开始,还是中学生的蔡澜已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看客,做一个真正懂电影的人已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在蔡澜看来,做事要认定自己的方向,即使外人觉得“不务正业”,只要用心钻研,做到专业,就能无愧于心。于是为了得到更加专业的深造,18岁的蔡澜决定去日本攻读电影编导专业。当时的日本处于电影黄金时期,在那里能学到最先进的电影拍摄技术。
  蔡澜不但痴迷于电影、学着拍电影,还以专业的视角评价电影。中学时,他就开始尝试写影评及散文,后来还被聘为报社电影版的副刊编辑。留学期间,蔡澜还担任过邵氏影业驻日经理及翻译,购进日本的好电影在香港放映,并以影评家的身份在许多届影展中担任评审员。
  正是由于对电影的挚爱,蔡澜始终在钻研电影的道路上跋涉,也正是由于对电影的热爱,定居香港后,蔡澜不满足于只做电影导演,而是转行做起了电影监制,用他自己的话说,“要做就要做到极致”。所谓“极致”,就是要从一个故事的孕育、到物色导演和演员,再到后期发行、版权售卖,全面掌握电影制作流程。
  在监制的位置上,蔡澜一干就是40年,期间他常驻各国,监制了大部分成龙在海外拍摄的电影。
  蔡澜推出新作《蔡澜美食guide》
  ◎食神
  “我叫蔡澜,听起来像菜篮,买菜的篮子,所以一生注定得吃吃喝喝。”蔡澜曾经这样打趣地介绍自己。
  就像研究电影一般,蔡澜对于美食的研究也近乎极致。“吃”对于多数人来说只是维持生命的运动,而对于美食家蔡澜来说,吃就要吃出食物的文化,吃出食物的内涵,即使是品尝食物,也要有一种“职人精神”。
  有人说,蔡澜有一个好奇的胃,能够吃遍世界各地的美食。早年他监制电影时,经常去到不同的地方取景。那时,他便广泛涉猎了多地的美食。他不追求有名气的餐厅,只研究真正美味的食物。每到一个地方,他必去的地方就是菜市场。有一年去南斯拉夫拍摄电影时,蔡澜像往常一样去逛了菜市场,一趟下来已经把当地的物价和民众生活水准掌握得差不多了。后来,当地人想在费用上敲竹杠,他就告诉那人这些钱都能买下多少斤猪肉来。当地人一见他对当地物价了如指掌,就不敢再漫天要价了。就在这样一次次了解、摸索中,蔡澜将世界各地的食物都装进了脑海里。如果有人和蔡澜一起出游,品尝美食就能成为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因为同行的蔡澜不仅会为他们讲解食物中的文化,还会为他们讲解食物的烹饪过程,从做法到如何品尝,他都信手拈来。
  2013年3月23日,蔡澜做客武汉晴川阁,与读者分享他的美食秘籍,现场为读者答疑解惑,并为新书《蔡澜作品自选集》进行签售。
  蔡澜出版过许多关于美食的著作,他笔下的原材料、所需器皿,甚至是火候,怎样吃更可口,都非常讲究,许多再平常不过的菜品在他笔下都会别有一番滋味。
  20世纪80年代起,蔡澜便开始撰写美食专栏,高产时期,蔡澜除了每天要为报纸专栏写作外,每周还要为6~7本杂志写文。如今的他虽降低了速度,却依然保持每周撰写两篇专栏文章的频率,同时还撰写自己的著作。虽说大量写作的压力不小,但蔡澜从不因此感到疲惫,他相信,只要认真做事、不浪费时间,就能从中得到乐趣。
  除了写文章、亲手烹饪外,蔡澜还主持过许多档美食节目。1998年,蔡澜在香港无线电视台主持了美食节目《蔡澜叹世界》,至今,他已经亲自操刀主持了十余档电视节目,其中不少都在香港tvb周收视率名列前茅。
  2012年,蔡澜更在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担任总顾问。在评论《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这样成功时,蔡澜表示:“因为它制作得很好,东西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得好一点。不要抱着差不多就好了的心态,不要整天想着去偷工减料。”这是蔡澜评价一部影片成功的秘诀,更是他自己对事业的要求。无论是电影还是美食,蔡澜都在精益求精的过程中找到了无穷乐趣。
  2015年11月19日下午,由《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打造的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发布会在北京举办,蔡澜现场为电影题字,站在他身边的是导演陈晓卿。
  华语乐坛小天后孙燕姿
  2000年,一股沉稳而有力的声音划破天际,一首《天黑黑》红遍整个东南亚,一个瘦小却坚定的身影令人难以忘却,她就是孙燕姿。出道第一年,她的同名专辑在台湾热销40万张,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也分别打破1.2万张的销量。从此,这个爱唱歌、爱弹琴,留短发的女生掳获了东南亚成千上万歌迷的心。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