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四章 谁是‘可怜人?’(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中国人里当然有一些脑缺会产生罪恶感,然后在报纸上或是网络上,大放厥词。但更多地中国人却觉得一报还一报,当年的‘我大清’被西洋大鼻子揍得有多狠啊,连原版的圆明园都被抢掠一空,接着一把火烧掉。现在中国强大了,抢劫英国人,这不是天经地义么?
  哦,是的。中国进攻澳洲,澳洲的白人抵抗激烈,却是死了很多,再春秋笔法,你也要承认这个数字不少于100万人。但英国大鼻子往中国卖白面,又害了多少中国人呢?
  想象那个时代要是没有高祖,中国在满清的统治下会变成什么样?奥斯曼帝国可是做了一个很好地诠释的。就算是有着中国的大力支持,现在的奥斯曼与当年的奥斯曼也是两个国家了。
  中国很讲面子,在中国人拍摄的那些战争电影中,中方的形象一直是‘正义’的。下南洋,战中亚,夺澳洲,攻印度,全都披着一层‘保护国家边疆安全’的大罩衣,而且影片中必须有忆苦思甜,把中国为什么打沙俄、打英国,原因交代的清清楚楚。就算中国进攻北美,都要扯出老美歧视华人、反华排华,扯出修筑老美东西大动脉时的无数华人劳工悲惨的血泪史,以标榜自我的正义。
  所以中国国产战争大片中,你根本看不到蛮横霸道的‘中方’。英国人的这部影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人内心的需要。
  因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从上小学就开始学习的中国历史,上面很明确的罗列出了打朱明后期开始西方国家对中国一系列的侵略和窥视,罗列出了16/17世纪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对南洋华人的残酷屠戮,并且特意点明19世纪的晚期,‘白人至上,余皆劣、种’的种、族决定论和种、族、主义政策在西方的盛行。纵然美国没有如原时空那样推出《排华法案》,西方世界对黄、种人的歧视和排斥在第一次东西战争之前也依旧大有市场。
  毕竟,那个时候的中国两次对法战争和对俄战争的胜利,全都是小规模的战斗。虽然这其中第二次中俄战争的规模也不算小。能够打赢了这些战斗,中国的实力已经得到了西方世界一定程度的承认。但是想靠这些战斗就挤进世界一流列强行列却是不可能的。即便大多数的西方国家政府能够看到中国这些年的工业化成果,政府承认,民众也不这样认为。然后19世纪末期欧洲流传起的‘****论’等等史实,全都很详细的出现在中国历史教科书或供学生们研读的历史故事里。
  中国的教育就决定了中国人对于当年历史的了解,决定了中国人的人生三观。
  所以,中国人不会因为英国人影片中对中方最恶性的描写,就真的认为自己的祖国是最恶的,反而会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就像原时空的美国人,对于朝鲜战争中中方志愿军将士英勇的身影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不会给予认可,而会以歧视性的语气给之定论为:愚蠢的被赤色主义洗脑的可怜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