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桓稚玉和桓敬分外新奇,四只大眼睛圆睁,仿佛四颗黑葡萄,好奇的看过来,铁石心肠也会融化。
  不知不觉间,未来的桓汉鼎臣走到一起,稚嫩的班底开始成型。
  看到同行的少年,桓祎脑海中闪过一个模糊的念头,却因速度太快,始终没能抓住。恰好行过的几名朝臣,见到这一行人,不免心思微动,望着远去的一行人,久久陷入沉思。
  太元七年十一月,桓胤、桓振和桓稚玉抵达建康。
  后史官修书记载:皇太子年少灵秀,怀陵王通达事理,武陵王聪慧非凡,帝甚喜。
  太元七年十二月,桓容定下北伐之策,之前埋伏在秦国的钉子,陆续被启用,纷纷开始行动,一张大网无声无息张开。
  同月,秦璟追剿高车、乌孙残部,秦玚堵住西逃之路,逼得高车和乌孙部落狼狈逃往漠北。
  此战损失过于惨重,狄氏部落灭绝,更有几部勇士十去五六,数年之间,再不敢生出南下的念头。
  乌孙离开游牧之地,被迫同高车部落一同迁徙。
  因为背后追着秦国大军,必须共患难的缘故,双方起初还算交心,互相帮扶着逃命。随着深入漠北,追兵越来越远,危险渐渐接触,矛盾开始出现。
  漠北本就贫瘠,草场有限。
  虽然少去狄氏部落,高车六部变为五部,后加入的乌孙却是人数更多,势力更强。
  有限的资源,又遇上天灾,各部都要活下去,摩-擦乃至冲突在所难免。
  如秦璟预期,高车和乌孙逃回漠北,朔方的战火熄灭,漠南危机解除,漠北的战火却刚刚点燃。
  太元八年,元月
  秦璟班师回朝,得长安百姓夹道相迎。
  同月,桓汉向长安递送国书,交接最后一批粮食,要求秦帝兑现承诺,押送战俘往南,冲抵粮款。
  秦璟没有食言,看过国书之后,斩乌孙昆弥及抓获的部落首领,再次清点战俘,按照之前约定,送人往南。
  两国互相遣使,互递国书时,背后的动作同样不少。
  北地的士人结伴南下,南地的商队接连北行。
  边界军队调动频繁,似乎都知晓对方的盘算,却始终压在台面下,谁也不打算立即揭开。
  这种气氛之下,吐谷浑和西域都受到影响。
  只要是消息灵通的,都能嗅到些许风声,猜测一场大的变故即将发生,很可能会彻底改变南北政局。
  太元八年二月,桓汉荆湘灾情缓解,朝廷赈灾之策初见成效,得百姓赞颂。
  然而,钢刀之下仍不乏铤而走险之人。
  数名赈灾不利和贪墨官银的职吏被押送入京,依法惩办。
  太元八年三月,桓石秀和桓嗣上表,一为向天子禀报边州和西域变化,二来暗示桓容,桓胤、桓振和桓稚玉入京数月,也该放回家了吧?
  桓容的回信很简单:不放。
  如此简单粗-暴,桓石秀和桓嗣都没能料到。不约而同写信给桓豁和桓冲,询问这事该怎么办。
  当朝骠骑大将军和太尉的回信同样简单:遵官家安排,勿要多言。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