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0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曹仁原本以为孙翊夺取江阳之后会回师僰道,没敢轻举妄动。听说孙翊向符节进军,这才知道大事不妙。孙尚香攻取巴西后,黄忠率部南下,夏侯惇两面受敌,已经处境艰难,如果再加上孙翊,必败无疑。一旦周瑜突破娄关,益州防线就彻底崩溃,曹操会被吴军包围在鱼复。
  曹仁明知麾下军心不稳,不宜轻动,面临此等局面,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出兵追击。为了减少临阵反戈的可能,他命孟达为前锋,又再三叮嘱孟达,与吴军保持距离,不要轻易接战。只要能牵制住吴军,让他们不能全力攻击夏侯惇即可。等他率领主力赶到,再战不迟。
  其实不用曹仁关照,孟达也不敢轻易接战。他与于禁一起在交趾作战多时,知道于禁是什么样的人。于禁一战而亡,他也强不到哪儿去。他又不是曹操父子嫡系,实在没有必要为他们卖命。
  孙翊攻取江阳,益州的防线已经被击穿,胜负已定,这时候与吴军死战,无疑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孟达率部赶到江阳,被潘濬拦住去路。
  第2557章 临阵换将
  孙翊出兵一年多,潘濬与蒋钦便是不可或缺的大将,或为前锋,或为后拒。进攻益州,蒋钦便成了铁打不动的前锋,破于禁,取江阳,接连建功,威名日盛。
  潘濬却连一点油水都没捞着。
  要说不着急,那是骗人的。
  不过潘濬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无论是经验还是资历,都无法与蒋钦相提并论。与蒋钦争功无疑是自讨没趣。对孙翊来说,益州之战就是练手,将来出征海外,天地广阔,作战的机会很多,不可因小失大。
  所以,他一直很安静地接受命令,尽可能将每一次任务都完成得尽善尽美,让孙翊没有后顾之忧。
  这一次,孙翊前往符节,进攻夏侯惇,就将留守江阳的任务交给了他。
  战船数量有限,绝大部分都被孙翊带走了,潘濬手里只有几十条民船,自然无法在江面上与孟达交战。不过江阳(今四川泸州市)地处贵州、益州交界,有不少山地,长江两岸都是山,水就山势,接连拐了好几道弯,江阳城外正是江面最窄之处。
  潘濬理所当然地在长江两岸架起了抛石机和重弩。
  刚刚分到了土地的江阳百姓热情高涨,积极为吴军提供协助,男子构建阵地,运送物资,女子为将士洗衣、做饭,以便吴军将士能安心作战,击退来敌。
  他们都清楚,曹操是依靠世家支持的,如果曹操胜了,以王安为首的四姓八族肯定会翻脸,不仅会将土地夺回去,说不定还会加倍报复。
  有了百姓帮助,数日之内,潘濬就在长江两岸完成了部署,在江面上架起了几道浮桥,严阵以待。
  孟达本无死战之意,见潘濬守得严密,立刻下令停止前进,命人向曹仁报告,同时不紧不慢地在南岸立阵,试探性进攻南岸的吴军阵地。
  潘濬没给他留面子,迎头痛击,杀死杀伤近百人。
  孟达识相的收兵回营,紧守营栅。他知道潘濬求战之意甚浓,不想成为潘濬功劳簿上的一笔战功。
  曹仁收到孟达的消息后,率部赶来,查看了形势后,决定利用自己的兵力优势,同时进攻南北两岸。孟达进攻江南的吴军阵地,他本人则进攻江北的吴军大营,力争尽快收复江阳,增援夏侯惇。
  救兵如救火,曹仁顾不上休息,第二天一早就发动了攻击。
  潘濬据守阵地,寸步不让。
  ……
  夏侯惇心急如焚。
  吴军三面来袭,他分身乏术。
  杨洪赶到后,向夏侯惇汇报了江阳失守的经过,以及诸葛亮与他会面的事,一五一十,原封不动。夏侯惇听了,更是头大。吴军来势汹汹,连谈判都不想谈,一旦遭遇,必然是一场恶战。
  从雁岭、江阳两次战斗可以想见,吴军的战斗力极强,非蜀军可敌,符节县城比江阳强不到哪儿去,怕是守不住。
  左右权衡之下,他决定放弃符节,收缩兵力,退守江州。
  江州(今重庆市)是益州东部门户,是平原与山地的转换处。江州向东,以山地为主。江州向西,则以平原、丘陵为主。曹操在鱼复作战,一旦江州失守,曹操就被封在了山区,再无回旋余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