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3 / 4)
38 泪别为此生
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四月,随着南唐大军的卷土重来,扬州暂时取代寿州成为淮南战局的焦点。扬州附近的各路唐军在李景达的严令下,纷纷向扬州发动猛攻。张永德、韩令坤四面被围,率部苦战,战事异常激烈。李景达主力的动向成为左右战局的关键,他会强攻扬州,还是会虚晃一枪,直扑寿州?柴荣暂时还难以判断。左思右想之下,柴荣决定再度派出常胜将军赵匡胤,命他领侍卫军作为机动,在扬州以西的六合(今属南京市六合区)驻防,监视李景达军的动向。同时,任命刚刚赶到淮南的向训为淮南节度使兼沿江招讨使,总督扬州战事。
赵匡胤深知责任重大,一到六合便下了死命令:“只要见到扬州守军逃到六合的,一律抓起来斩断双脚!”消息传到扬州,守军再也没了退路,只好奋力作战。不久,韩令坤、张永德纷纷告捷,在扬州附近连败唐军,暂时压制住了唐军的进攻势头。
李景达见强攻扬州受挫,心头怒火中烧。他的计划原本是直奔寿州,与刘仁赡里应外合,逼退柴荣大军。没想到陈觉畏敌如虎,又贪图小利,一心要先挑软柿子捏,逼着他来救扬州,结果偷鸡不成反蚀米,连吃了几个败仗。火冒三丈的李景达对陈觉说:“监军现在知道了吧,张永德、韩令坤也不是好惹的主。现在仗打成这个样子,你说怎么办?”陈觉也不生气,嘿嘿一笑道:“元帅莫急,在下已有破敌之策。扬州以西的六合,襟江控淮,南北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扬州之敌若退往寿州,必定途经六合。元帅可分兵一部前往六合,若能占领六合,便能截断张永德、韩令坤的退路,周军士气必然崩溃。”
李景达一听,心头暗骂。这陈觉果然诡计多端,柴荣早已派出大将赵匡胤驻防六合,却叫我去啃这块硬骨头,自己在扬州城外坐收渔翁之利。李景达冷哼道:“监军却不知赵匡胤早已在六合严阵以待?”陈觉两个眼珠咕噜一转,阴阳怪气地说:“之前元帅豪气万丈,一心要与柴荣在寿州城下决战,如今却怕柴荣手下一部将乎?”李景达性情刚直,哪里受得了这样的激将法,当下甩手怒道:“岂有此理,本帅会怕一个小小的赵匡胤?既然如此,就按你说的办,你继续攻扬州,我明日便自领两万人马前往六合!”
李景达亲率两万精兵从瓜步渡过长江北上,直扑六合。南征以来,赵匡胤连战连捷,威震江淮,虽然口头上李景达豪情万丈,但面对这员名将,心中还是不免打鼓。距离六合还有二十余里,李景达便下令安营扎寨,挖壕设栅,严加防守,同时派出探马,打探周军虚实。
当唐军探马奔驰而出之际,李景达亲率大军而来的情报已交到了赵匡胤手上。消息传来,周军部将个个紧张万分。虽然赵匡胤在六合故意弄得动静挺大,但他们自己最清楚,其实手里仅有区区两千兵马。柴荣把他们放在这里,只是作为机动兵力,一是警戒,二是疑兵,可没指望他们和唐军主力决战啊。没想到李景达竟然舍扬州于不顾,径直向他们扑了过来。两千对两万,这一仗该怎么打?赵匡胤看着神色惶恐的部将们,微笑着说:“诸公休慌,兵不在多,而在调遣。李景达徒有虚名,他那两万大军,在我看来,不过草芥尔。”赵匡胤微笑着继续分析道:“李景达距离我尚有二十里,便安营设栅,不敢前进。说明他们不知我军虚实,心里害怕。倘若我军主动出击,往来奔驰之间,必然被唐军侦骑探明虚实,这是把底牌亮给了对手。不如偃旗息鼓,以逸待劳,待敌军逼近时再突然杀出,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必获全胜!”
连续数天,周军大营寨门紧闭,鸦雀无声。李景达派出的侦骑绕营窥探良久,仍然摸不清赵匡胤的虚实。两军就这样遥遥对峙了好几天,就像两个即将对决的高手,未见对方破绽之前,谁也不敢贸然出招。但赵匡胤可以不急,李景达却无法再悠闲下去。扬州战事陷入僵局,陈觉不断派使前来催促,言辞颇多讥讽。李景达又急又怒,决定放手一搏,在没有摸清赵匡胤底细的情况下,他率全军拔寨而出,直扑六合。
二十里之地转眼即至,远远已经可以望见周军大营。李景达稳住马头,眯着双眼观察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敌情不清,贸然进攻,真有种“盲人骑瞎马”的感觉,但事到如今,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传令,列阵进击!”李景达抹了抹额上的汗珠,大声对部下说。话音刚落,尖利的叫声忽然划过长空,一群鸦雀从路旁的树林中惊惶而出,嘶叫着飞上了高空。唐军士兵惊恐地看到无数战马正卷地而来,战士们挥舞的长刀在烈日下闪闪发亮。更远的地方,漫天尘土冲天蔽日,显然正有千军万马朝他们直扑而来。唐军猝不及防,战阵顷刻间四分五裂。这支周军勇猛异常,凶悍无比,唐军士兵已成惊弓之鸟,哪里能挡。两万唐军竟如雪崩一般,顷刻间一败涂地。李景达见势不妙,急忙带着残兵败将南逃,谁料到周军竟不依不饶,疯狂追杀而来。李景达大惊,搞不清到底有多少周军杀来,带着败兵夺船渡江而去,直到金陵附近才稳住阵脚。
六合一战,赵匡胤故布疑阵,发动突袭,仅以两千兵马便击溃了李景达的两万大军,再次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华。虽然赵匡胤在六合大获全胜,但淮南战局却并未改观。入夏以来,淮南天气炎热,大雨连绵,周军补给越来越困难。困守扬州的张永德、韩令坤再也无法坚持,只好退往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周军入淮作战半年有余,寿州依然难以攻克,其他各州得而复失,周军主力被迫收缩到以寿州、濠州为中心的狭小地带,局势不容乐观。
令柴荣沮丧的消息还在不断传来,南楚旧将王逵的军队发生变乱,王逵被部下所杀,利用楚军攻击南唐鄂西地区的计划夭折。而声势浩大的吴越军队也在常州遭遇大败,狼狈而返。柴荣利用外援牵制南唐两翼的意图顿成泡影。更令柴荣心烦意乱的是,一直在军中默默陪伴照顾他的符皇后也病倒了。疲劳、炎热与大雨彻底击垮了符皇后的身体,她一病不起。
心急如焚的柴荣只得再次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寿州久攻不下,我军困居于孤城之下,非长久之计。我欲亲率大军再攻扬州,彻底歼灭南唐援军,令刘仁赡彻底断了念想。诸位觉得如何?”此言一出,众将面色凝重,无人说话。入淮作战已半年有余,军队早已疲惫不堪,士气日益低落,哪里还有谁愿意发动新的攻势。宰相范质见众人都不说话,只好硬着头皮站出来劝道:“如今天气炎热,大雨连绵,补给异常困难。我大军出征已半年有余,将士疲惫,思家心切,岂能再劳师远征?臣以为,可在此地留下少数军马驻守渡口,陛下应率大军返回休整,待来年再战不迟。”
柴荣双眼一瞪,怒道:“我军征关西受挫时,你们便站出来要求停战回师,结果如何?如果当时听你们的,恐怕直到现在关西四州都还在孟昶手里。如今战事不利,你又劝朕退兵,难道不知前车之鉴吗?”范质对淮南战事忧虑已久,此时索性豁了出去,大声应道:“今日之战局比当年关西之战凶险十倍,岂能同日而语?再者,陛下乃一国之君,岂有长年在外征战而不理政事的道理?就算陛下今日杀了我,老臣也要辨明曲直,决不能眼睁睁看着大军遭难!”说到此处,堂堂宰相竟然老泪纵横。
柴荣看着满面泪水的范质,又看看沉默不语的众将,沉吟良久,终于叹了口气,挥挥手道:“你们都下去吧,容我再仔细想想。”
众人退去,大帐内只剩柴荣孤零零一人。他忽然想起决定出兵淮南前的那一夜,符皇后对他的劝告:“记得先帝临终之时,曾嘱咐道:刚者易折,欲速不达。陛下莫非忘了?”当独处一室,静静地直面自己的内心,柴荣猛然发现,也许妻子说得没错,在某些时候,自己过于执着了。想起妻子,柴荣忽然意识到了什么,急忙站起身,挑帘而出,朝着符皇后住的地方匆匆而去。连日来战事紧张,符皇后已病重多日,他竟然还没来得及去看看她。
符皇后苍白消瘦的脸出现在他眼里。柴荣心中一阵酸楚,这位曾经在士兵刀下而面不改色的奇女子,竟然已被病魔折磨成了这个样子。柴荣慢慢俯下身,轻轻握住了符皇后的手。如此炎热的天气,她的手却冰冷异常,柴荣的心顿时如坠冰窟。“皇后身染重病,该早些给朕讲啊,为何拖到现在……”柴荣的声音在微微颤抖。看着丈夫,符皇后的双唇动了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为了不让柴荣分心,她一直默默忍受着病痛,直到病魔彻底撕裂了她的身体。丈夫来晚了,但她知道,他一定会来的。“朕知道你一直反对出兵淮南,现在看来,也许你是对的。”说到这里,柴荣忽然有些激动:“只是没想到,朕竟然会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一言未尽,声已哽咽。
看着丈夫动情的样子,两行清泪从符皇后的眼角缓缓淌下。她口不能言,但心很痛。那年河中变乱,当她的第一任丈夫李崇训举着血淋淋的长刀要她陪葬时,她没有向命运屈服,她相信她的人生不会如此结束。果然,她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柴荣。她真希望能陪着丈夫一步步实现他的抱负和理想,只是没想到,仅仅数年,一切便戛然而止。她真的不甘心。更令她心痛的是,她深爱的这个男子曾经经历了几乎满门遭灭的惨剧,而现在,上天却又要再一次夺走他的爱人。这个乱世太需要柴荣了,为什么老天要这么不公平地对待这个“不爱其身而爱民”的皇帝?
柴荣却笑了,他轻轻用手绢拭去她脸颊的泪水,用一种异乎寻常地温柔语气对她说:“我们一起回家吧。”
是年五月,柴荣留下李重进、张永德继续围攻寿州,自己则带着大军北返回京。他希望,家的气息,能驱走符皇后的病魔。但再好的医术也无法挽回符皇后的生命。回京之后,符皇后病势愈加沉重,就算柴荣天天陪在她身边,也无法留住她的生命。弥留之际,符皇后忽然睁开了眼睛,她的双唇动了动,居然吐出了微弱的话语。柴荣急忙把耳朵凑到她的唇边,急切地想听清楚符皇后的话。
“臣妾不能再侍奉陛下,请陛下珍重。小妹符氏,温婉贤德,臣妾死后,陛下如若不弃,可立她为后……”符皇后艰难地偏过头,看着床边满脸稚气的幼子,嘴角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意。泪水夺眶而出,她长叹了口气,悠悠道:“臣妾不能亲眼看到陛下光复燕云,重振天下了……”柴荣全身猛然一颤,跪倒在地。他紧紧握住符皇后的手,却再也站不起来。
握手一长叹,泪别为此生。身为一国之君,可以叱咤风云,可以笑傲天下,却留不住面前挚爱之人的生命。就算是他,威震天下的柴荣,也无法与时间讨价还价。以生命的脆弱,去搏击厚重的天下,这莫非是乱世中每个英雄的悲哀?
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5年)七月,符皇后病逝,年仅二十六岁。
39 独行踽踽
符皇后的去世令后周上下一片悲痛。柴荣放下了他未曾有一刻不牵挂的天下,为她服丧七日。凝视着妻子的灵柩,悲痛与无奈缠绕在柴荣的心头。短短六年间,这竟然已是他第二次失去妻子。命运对他似乎格外残酷,养父郭威、两任妻子、三个幼子,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而他,却只能不断放下生命中最珍贵的那些人,继续在波诡云谲的乱世中蹒跚而行。
那天,当符皇后再次劝他结束征淮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对她说,他注定做不了普通人,他只能去做改变时代的人,即使付出牺牲也在所不惜。但他说这些的时候,感到的并不是骄傲和得意,更多的却是悲凉。他不去做,还有谁会去做?柴荣叹了口气,扬起头,把目光投向深宫外那片无尽的苍穹。微蓝的夜空中,星河若隐若现。即使在无边的黑夜里,也总有一颗星分外明亮。因为这灿烂的光华,它照亮了夜空,而也因为这光华,它却注定孤独。
柴荣很清楚,对他的行事风格,不少人颇有微词。有人认为他好大喜功,有人觉得他急于求成,甚至有人指责他行事极端。对这些,柴荣无法一一反驳,更不愿意去反驳。因为他们永远不会明白,时间对柴荣意味着什么。没有被时间利刃割伤过的人,自然不会懂得敬畏时间。经历过这么多,他对理想、生命和这个时代自有他独特的理解。柴荣知道,这个时代正处于转折与巨变的前夜,这个天下危机四伏,北方的契丹一旦再度南下,一盘散沙的神州大地必将再度腥风血雨,万劫不复。但这个天下同样有着巨大的可能性,大江南北,从蒸蒸日上的开封到繁华富庶的金陵,新的气象正在诞生,新的时代正在破茧而出。
这是一个大时代。他没有选择。他不能像朱温那样毫无顾忌地自我毁灭,更不会如李存勖像没长大的孩子般迷失沉沦,他只能选择做那颗最亮的星,用光华刺破黑暗,哪怕耗尽生命,哪怕孤独一生。想到这里,忽然有某种力量灌满了柴荣的全身,他站起身,拍了拍麻木酸痛的双腿,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只要生命还未终结,他便只能继续负重前行。哪怕独行踽踽,再无他人。这是他的命运,也是他的选择。
服丧期满,柴荣命淮南节度使向训统领淮南战事,又命张永德率殿前军屯驻寿州以北的下蔡(今安徽凤台县),控制淮水北岸,令李重进、李继勋率侍卫军屯兵寿州城南,继续围攻寿州。随后,柴荣又把眼光回到他正苦心打造的开封新城上。新城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而他一向事必躬亲。
虽然已近立秋,但汴水岸边依然烈日当空,热浪翻卷。十余个身着便装的中年人正站在河堤上,手中折扇摇动不止。其中年纪最长的那人,抹了抹额头上的汗珠,连声道:“不想已近立秋,尚如此炎热。老臣这就吩咐下去,多备凉茶、暑药,以防劳役、工匠们中了暑热。”说话的正是主持新城修建的宰相王朴。他身前那人负手而立,正静静地看着面前宏大的工地,若有所思,全然不顾头顶的烈日。半晌,他缓缓侧身,眺望着波澜不惊的汴水,微笑着对王朴说:“京城是皇家所在,自然要恢弘大气,但城终究是为民所居,为民而建,更要多考虑便民利民。开封地势平坦,又近汴水,应以河道为核心,充分发挥漕运的功效,畅通商贾,吸引各方,使之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中。更应充分发挥民众之力,让他们环汴水栽榆柳、起台榭,以为都会之壮。还应该许两边人户在街道之外种树掘井,修盖凉棚,为往来商贾、路人提供方便。”王朴连连称是,心头不禁赞叹,柴荣对城市的理解已远超一般人,在他的头脑里,京城早已不仅仅只是皇宫的所在,而是兼具了政治、文化、物流、商贸、军事、民居等多种功能的枢纽。显然,在柴荣心里,繁荣京城,正是复兴中原的关键。
是年六月,柴荣就开封城的建设问题再次下诏,对道路宽度和绿化、建筑退线等具体问题提出了细致的要求。他写道:“朕昨自淮上回及京师,周览康衢,更思通济,千门万户,庶谐安逸之心,盛暑隆冬,备减寒湿之苦。其京城内街道阔五十步者,许两边人户各于五步内取便种树掘井,修盖凉棚。其三十步以下至二十五步者,各与三步,其次有差。”这封诏书,看不到柴荣高高在上的空话套话,字里行间却体现出他站在普通人角度,从实际出发,为百姓思考的谆谆苦心。 ↑返回顶部↑
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四月,随着南唐大军的卷土重来,扬州暂时取代寿州成为淮南战局的焦点。扬州附近的各路唐军在李景达的严令下,纷纷向扬州发动猛攻。张永德、韩令坤四面被围,率部苦战,战事异常激烈。李景达主力的动向成为左右战局的关键,他会强攻扬州,还是会虚晃一枪,直扑寿州?柴荣暂时还难以判断。左思右想之下,柴荣决定再度派出常胜将军赵匡胤,命他领侍卫军作为机动,在扬州以西的六合(今属南京市六合区)驻防,监视李景达军的动向。同时,任命刚刚赶到淮南的向训为淮南节度使兼沿江招讨使,总督扬州战事。
赵匡胤深知责任重大,一到六合便下了死命令:“只要见到扬州守军逃到六合的,一律抓起来斩断双脚!”消息传到扬州,守军再也没了退路,只好奋力作战。不久,韩令坤、张永德纷纷告捷,在扬州附近连败唐军,暂时压制住了唐军的进攻势头。
李景达见强攻扬州受挫,心头怒火中烧。他的计划原本是直奔寿州,与刘仁赡里应外合,逼退柴荣大军。没想到陈觉畏敌如虎,又贪图小利,一心要先挑软柿子捏,逼着他来救扬州,结果偷鸡不成反蚀米,连吃了几个败仗。火冒三丈的李景达对陈觉说:“监军现在知道了吧,张永德、韩令坤也不是好惹的主。现在仗打成这个样子,你说怎么办?”陈觉也不生气,嘿嘿一笑道:“元帅莫急,在下已有破敌之策。扬州以西的六合,襟江控淮,南北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扬州之敌若退往寿州,必定途经六合。元帅可分兵一部前往六合,若能占领六合,便能截断张永德、韩令坤的退路,周军士气必然崩溃。”
李景达一听,心头暗骂。这陈觉果然诡计多端,柴荣早已派出大将赵匡胤驻防六合,却叫我去啃这块硬骨头,自己在扬州城外坐收渔翁之利。李景达冷哼道:“监军却不知赵匡胤早已在六合严阵以待?”陈觉两个眼珠咕噜一转,阴阳怪气地说:“之前元帅豪气万丈,一心要与柴荣在寿州城下决战,如今却怕柴荣手下一部将乎?”李景达性情刚直,哪里受得了这样的激将法,当下甩手怒道:“岂有此理,本帅会怕一个小小的赵匡胤?既然如此,就按你说的办,你继续攻扬州,我明日便自领两万人马前往六合!”
李景达亲率两万精兵从瓜步渡过长江北上,直扑六合。南征以来,赵匡胤连战连捷,威震江淮,虽然口头上李景达豪情万丈,但面对这员名将,心中还是不免打鼓。距离六合还有二十余里,李景达便下令安营扎寨,挖壕设栅,严加防守,同时派出探马,打探周军虚实。
当唐军探马奔驰而出之际,李景达亲率大军而来的情报已交到了赵匡胤手上。消息传来,周军部将个个紧张万分。虽然赵匡胤在六合故意弄得动静挺大,但他们自己最清楚,其实手里仅有区区两千兵马。柴荣把他们放在这里,只是作为机动兵力,一是警戒,二是疑兵,可没指望他们和唐军主力决战啊。没想到李景达竟然舍扬州于不顾,径直向他们扑了过来。两千对两万,这一仗该怎么打?赵匡胤看着神色惶恐的部将们,微笑着说:“诸公休慌,兵不在多,而在调遣。李景达徒有虚名,他那两万大军,在我看来,不过草芥尔。”赵匡胤微笑着继续分析道:“李景达距离我尚有二十里,便安营设栅,不敢前进。说明他们不知我军虚实,心里害怕。倘若我军主动出击,往来奔驰之间,必然被唐军侦骑探明虚实,这是把底牌亮给了对手。不如偃旗息鼓,以逸待劳,待敌军逼近时再突然杀出,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必获全胜!”
连续数天,周军大营寨门紧闭,鸦雀无声。李景达派出的侦骑绕营窥探良久,仍然摸不清赵匡胤的虚实。两军就这样遥遥对峙了好几天,就像两个即将对决的高手,未见对方破绽之前,谁也不敢贸然出招。但赵匡胤可以不急,李景达却无法再悠闲下去。扬州战事陷入僵局,陈觉不断派使前来催促,言辞颇多讥讽。李景达又急又怒,决定放手一搏,在没有摸清赵匡胤底细的情况下,他率全军拔寨而出,直扑六合。
二十里之地转眼即至,远远已经可以望见周军大营。李景达稳住马头,眯着双眼观察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敌情不清,贸然进攻,真有种“盲人骑瞎马”的感觉,但事到如今,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传令,列阵进击!”李景达抹了抹额上的汗珠,大声对部下说。话音刚落,尖利的叫声忽然划过长空,一群鸦雀从路旁的树林中惊惶而出,嘶叫着飞上了高空。唐军士兵惊恐地看到无数战马正卷地而来,战士们挥舞的长刀在烈日下闪闪发亮。更远的地方,漫天尘土冲天蔽日,显然正有千军万马朝他们直扑而来。唐军猝不及防,战阵顷刻间四分五裂。这支周军勇猛异常,凶悍无比,唐军士兵已成惊弓之鸟,哪里能挡。两万唐军竟如雪崩一般,顷刻间一败涂地。李景达见势不妙,急忙带着残兵败将南逃,谁料到周军竟不依不饶,疯狂追杀而来。李景达大惊,搞不清到底有多少周军杀来,带着败兵夺船渡江而去,直到金陵附近才稳住阵脚。
六合一战,赵匡胤故布疑阵,发动突袭,仅以两千兵马便击溃了李景达的两万大军,再次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华。虽然赵匡胤在六合大获全胜,但淮南战局却并未改观。入夏以来,淮南天气炎热,大雨连绵,周军补给越来越困难。困守扬州的张永德、韩令坤再也无法坚持,只好退往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周军入淮作战半年有余,寿州依然难以攻克,其他各州得而复失,周军主力被迫收缩到以寿州、濠州为中心的狭小地带,局势不容乐观。
令柴荣沮丧的消息还在不断传来,南楚旧将王逵的军队发生变乱,王逵被部下所杀,利用楚军攻击南唐鄂西地区的计划夭折。而声势浩大的吴越军队也在常州遭遇大败,狼狈而返。柴荣利用外援牵制南唐两翼的意图顿成泡影。更令柴荣心烦意乱的是,一直在军中默默陪伴照顾他的符皇后也病倒了。疲劳、炎热与大雨彻底击垮了符皇后的身体,她一病不起。
心急如焚的柴荣只得再次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寿州久攻不下,我军困居于孤城之下,非长久之计。我欲亲率大军再攻扬州,彻底歼灭南唐援军,令刘仁赡彻底断了念想。诸位觉得如何?”此言一出,众将面色凝重,无人说话。入淮作战已半年有余,军队早已疲惫不堪,士气日益低落,哪里还有谁愿意发动新的攻势。宰相范质见众人都不说话,只好硬着头皮站出来劝道:“如今天气炎热,大雨连绵,补给异常困难。我大军出征已半年有余,将士疲惫,思家心切,岂能再劳师远征?臣以为,可在此地留下少数军马驻守渡口,陛下应率大军返回休整,待来年再战不迟。”
柴荣双眼一瞪,怒道:“我军征关西受挫时,你们便站出来要求停战回师,结果如何?如果当时听你们的,恐怕直到现在关西四州都还在孟昶手里。如今战事不利,你又劝朕退兵,难道不知前车之鉴吗?”范质对淮南战事忧虑已久,此时索性豁了出去,大声应道:“今日之战局比当年关西之战凶险十倍,岂能同日而语?再者,陛下乃一国之君,岂有长年在外征战而不理政事的道理?就算陛下今日杀了我,老臣也要辨明曲直,决不能眼睁睁看着大军遭难!”说到此处,堂堂宰相竟然老泪纵横。
柴荣看着满面泪水的范质,又看看沉默不语的众将,沉吟良久,终于叹了口气,挥挥手道:“你们都下去吧,容我再仔细想想。”
众人退去,大帐内只剩柴荣孤零零一人。他忽然想起决定出兵淮南前的那一夜,符皇后对他的劝告:“记得先帝临终之时,曾嘱咐道:刚者易折,欲速不达。陛下莫非忘了?”当独处一室,静静地直面自己的内心,柴荣猛然发现,也许妻子说得没错,在某些时候,自己过于执着了。想起妻子,柴荣忽然意识到了什么,急忙站起身,挑帘而出,朝着符皇后住的地方匆匆而去。连日来战事紧张,符皇后已病重多日,他竟然还没来得及去看看她。
符皇后苍白消瘦的脸出现在他眼里。柴荣心中一阵酸楚,这位曾经在士兵刀下而面不改色的奇女子,竟然已被病魔折磨成了这个样子。柴荣慢慢俯下身,轻轻握住了符皇后的手。如此炎热的天气,她的手却冰冷异常,柴荣的心顿时如坠冰窟。“皇后身染重病,该早些给朕讲啊,为何拖到现在……”柴荣的声音在微微颤抖。看着丈夫,符皇后的双唇动了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为了不让柴荣分心,她一直默默忍受着病痛,直到病魔彻底撕裂了她的身体。丈夫来晚了,但她知道,他一定会来的。“朕知道你一直反对出兵淮南,现在看来,也许你是对的。”说到这里,柴荣忽然有些激动:“只是没想到,朕竟然会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一言未尽,声已哽咽。
看着丈夫动情的样子,两行清泪从符皇后的眼角缓缓淌下。她口不能言,但心很痛。那年河中变乱,当她的第一任丈夫李崇训举着血淋淋的长刀要她陪葬时,她没有向命运屈服,她相信她的人生不会如此结束。果然,她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柴荣。她真希望能陪着丈夫一步步实现他的抱负和理想,只是没想到,仅仅数年,一切便戛然而止。她真的不甘心。更令她心痛的是,她深爱的这个男子曾经经历了几乎满门遭灭的惨剧,而现在,上天却又要再一次夺走他的爱人。这个乱世太需要柴荣了,为什么老天要这么不公平地对待这个“不爱其身而爱民”的皇帝?
柴荣却笑了,他轻轻用手绢拭去她脸颊的泪水,用一种异乎寻常地温柔语气对她说:“我们一起回家吧。”
是年五月,柴荣留下李重进、张永德继续围攻寿州,自己则带着大军北返回京。他希望,家的气息,能驱走符皇后的病魔。但再好的医术也无法挽回符皇后的生命。回京之后,符皇后病势愈加沉重,就算柴荣天天陪在她身边,也无法留住她的生命。弥留之际,符皇后忽然睁开了眼睛,她的双唇动了动,居然吐出了微弱的话语。柴荣急忙把耳朵凑到她的唇边,急切地想听清楚符皇后的话。
“臣妾不能再侍奉陛下,请陛下珍重。小妹符氏,温婉贤德,臣妾死后,陛下如若不弃,可立她为后……”符皇后艰难地偏过头,看着床边满脸稚气的幼子,嘴角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意。泪水夺眶而出,她长叹了口气,悠悠道:“臣妾不能亲眼看到陛下光复燕云,重振天下了……”柴荣全身猛然一颤,跪倒在地。他紧紧握住符皇后的手,却再也站不起来。
握手一长叹,泪别为此生。身为一国之君,可以叱咤风云,可以笑傲天下,却留不住面前挚爱之人的生命。就算是他,威震天下的柴荣,也无法与时间讨价还价。以生命的脆弱,去搏击厚重的天下,这莫非是乱世中每个英雄的悲哀?
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5年)七月,符皇后病逝,年仅二十六岁。
39 独行踽踽
符皇后的去世令后周上下一片悲痛。柴荣放下了他未曾有一刻不牵挂的天下,为她服丧七日。凝视着妻子的灵柩,悲痛与无奈缠绕在柴荣的心头。短短六年间,这竟然已是他第二次失去妻子。命运对他似乎格外残酷,养父郭威、两任妻子、三个幼子,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而他,却只能不断放下生命中最珍贵的那些人,继续在波诡云谲的乱世中蹒跚而行。
那天,当符皇后再次劝他结束征淮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对她说,他注定做不了普通人,他只能去做改变时代的人,即使付出牺牲也在所不惜。但他说这些的时候,感到的并不是骄傲和得意,更多的却是悲凉。他不去做,还有谁会去做?柴荣叹了口气,扬起头,把目光投向深宫外那片无尽的苍穹。微蓝的夜空中,星河若隐若现。即使在无边的黑夜里,也总有一颗星分外明亮。因为这灿烂的光华,它照亮了夜空,而也因为这光华,它却注定孤独。
柴荣很清楚,对他的行事风格,不少人颇有微词。有人认为他好大喜功,有人觉得他急于求成,甚至有人指责他行事极端。对这些,柴荣无法一一反驳,更不愿意去反驳。因为他们永远不会明白,时间对柴荣意味着什么。没有被时间利刃割伤过的人,自然不会懂得敬畏时间。经历过这么多,他对理想、生命和这个时代自有他独特的理解。柴荣知道,这个时代正处于转折与巨变的前夜,这个天下危机四伏,北方的契丹一旦再度南下,一盘散沙的神州大地必将再度腥风血雨,万劫不复。但这个天下同样有着巨大的可能性,大江南北,从蒸蒸日上的开封到繁华富庶的金陵,新的气象正在诞生,新的时代正在破茧而出。
这是一个大时代。他没有选择。他不能像朱温那样毫无顾忌地自我毁灭,更不会如李存勖像没长大的孩子般迷失沉沦,他只能选择做那颗最亮的星,用光华刺破黑暗,哪怕耗尽生命,哪怕孤独一生。想到这里,忽然有某种力量灌满了柴荣的全身,他站起身,拍了拍麻木酸痛的双腿,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只要生命还未终结,他便只能继续负重前行。哪怕独行踽踽,再无他人。这是他的命运,也是他的选择。
服丧期满,柴荣命淮南节度使向训统领淮南战事,又命张永德率殿前军屯驻寿州以北的下蔡(今安徽凤台县),控制淮水北岸,令李重进、李继勋率侍卫军屯兵寿州城南,继续围攻寿州。随后,柴荣又把眼光回到他正苦心打造的开封新城上。新城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而他一向事必躬亲。
虽然已近立秋,但汴水岸边依然烈日当空,热浪翻卷。十余个身着便装的中年人正站在河堤上,手中折扇摇动不止。其中年纪最长的那人,抹了抹额头上的汗珠,连声道:“不想已近立秋,尚如此炎热。老臣这就吩咐下去,多备凉茶、暑药,以防劳役、工匠们中了暑热。”说话的正是主持新城修建的宰相王朴。他身前那人负手而立,正静静地看着面前宏大的工地,若有所思,全然不顾头顶的烈日。半晌,他缓缓侧身,眺望着波澜不惊的汴水,微笑着对王朴说:“京城是皇家所在,自然要恢弘大气,但城终究是为民所居,为民而建,更要多考虑便民利民。开封地势平坦,又近汴水,应以河道为核心,充分发挥漕运的功效,畅通商贾,吸引各方,使之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中。更应充分发挥民众之力,让他们环汴水栽榆柳、起台榭,以为都会之壮。还应该许两边人户在街道之外种树掘井,修盖凉棚,为往来商贾、路人提供方便。”王朴连连称是,心头不禁赞叹,柴荣对城市的理解已远超一般人,在他的头脑里,京城早已不仅仅只是皇宫的所在,而是兼具了政治、文化、物流、商贸、军事、民居等多种功能的枢纽。显然,在柴荣心里,繁荣京城,正是复兴中原的关键。
是年六月,柴荣就开封城的建设问题再次下诏,对道路宽度和绿化、建筑退线等具体问题提出了细致的要求。他写道:“朕昨自淮上回及京师,周览康衢,更思通济,千门万户,庶谐安逸之心,盛暑隆冬,备减寒湿之苦。其京城内街道阔五十步者,许两边人户各于五步内取便种树掘井,修盖凉棚。其三十步以下至二十五步者,各与三步,其次有差。”这封诏书,看不到柴荣高高在上的空话套话,字里行间却体现出他站在普通人角度,从实际出发,为百姓思考的谆谆苦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