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2 / 3)
至于南军北伐,泥于历史之见者,徒以西北可以制东南,而东南不能制西北,遂谓地利实然,恐徒劳而无功。不知汉高起于丰沛,明太起于濠泗,在历史上已有其事。矧夫此次倡义,非徒恃兵力也,尤在人心趋向。东南之人,趋向共和,固已成为事实,即西北之人,其表面虽仍服从满洲,其精神早已趋向民国。其尚持君主顽见者,不过少数顽迷之官僚派耳。北方义士,无拳无勇,困于专制之积威,兵力之蹂躏,方且屡蹶屡起,以为我南方民军之响应,而我顾对岸观火,若秦、越人之视肥瘠,其谬者且倡为南北分治之论,以离间我南北人之心,破坏我神州之统一。呜呼!其何以对我北方同胞矣。且夫混一南北,建设共和国家者,亦视夫我国民之决心何如耳。我国民若无此决心,则虽已破坏之各省,不必其能建设,若其有此决心,则我谓天下之事,何事不可以期成?区区北虏,又奚足当我入之一撼者,呜呼!国家之基础,建于国民心理之上,我国民而畏难苟安之国民,不欲收混一之功,则亦已耳;不然者,以武汉一隅,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今日乃以十六省之疆土,而受制于贼虏,此燮和所大惑不解者也。夫武、汉之事,起于国民之决心,今日之北伐,亦诉之于国民之决心而已。而所以日讨国民而训之儆之者,则公之职务也。此所谓急定和战之局势者一也。(下略)
二十七日《时事新报》载袁幕友有密电至南京,通告大总统及江苏都督,其大意谓:
若南方能举袁氏为全国大总统,则彼此当息干戈,永归于好,而袁氏亦必尽力迫胁清帝退位,誓守共和,为民国谋幸福。但如南方不允所请,则彼等当为袁氏效死力,决不迁就,以示衅由我启,战彼无罪云云。
二十八日《时事新报》译载《大陆报》北京电云:
一月二十七日初九日。电:孙总统电致各国公使,历述近时议和情形,并将和议中梗一端归咎于袁世凯氏。略谓:“本总统甚愿让位于袁,而袁已允照办,岂知袁忽欲令南京临时政府立即解散,此则为民国所万难照办者。盖民国之愿让步,为共和,非为袁氏也!袁若愿尽力共和,则今日仍愿相让。”当袁氏闻民国愿举为总统之消息后,即一变其保清之态度,而力主清帝退位,至前此所议之国民大会一节,亦复尽行抹却。既而知民国必欲其实行赞成共和,而决不肯贸然相让,堕其诡计,则袁氏又复变态矣!盖袁氏之意,实欲使北京政府、民国政府并行解散,俾得以一人而独揽大权也云云。
同日又载孙大总统宣布袁世凯罪状之特电云:
孙总统因袁世凯于议和之事,始终失信,于昨日致电伍代表,略言:此次议和,屡次展期,原欲以平和之手段,达到共和之目的。不意袁世凯始则取消唐绍仪之全权代表,继又不承认唐绍仪于正式会议时所签允之选举国民议会以议决国体之法。复于清帝退位问题,业经彼此往返电商多日,忽然电称并未与伍代表商及等语。似此种种失信,为全国军民所共愤。况民国既许以最优之礼对待清帝及清皇室;今以袁世凯一人阻力之故,致令共和之目的不能速达,又令清帝不能享逊让之美名,则袁世凯不特为民国之蠹,且实为清帝之仇。此次停战之期届满,民国万不允再行展期,若因而再启兵衅,全唯袁世凯是咎!举国军民,均欲灭袁氏而后朝食云云。
上则宣布袁氏罪状之特电,虽三十一日经总统府秘书处更正,然不能遂认为无来历也。
第二节清帝之退位与孙中山之引退
溥仪与其父摄政王载沣合影洎《优待清室条件》颁布,袁以清帝溥仪退位,电告临时政府,并宣布政见,略谓:
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疆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远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下略)
至是临时大总统践誓引退,提出辞职书于参议院,并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其文如下:
今日本人总统提出辞职,要求改选贤能。选举之事,原国民公权,本总统实无容啄之地。惟使伍代表电北京,有约以“清帝实行退位,袁世凯君宣布政见,赞成共和,即当推让”。提议于贵院,亦表同情。此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发表政见,更为绝对赞同,举为公仆,必能尽忠民国。……
孙大总统辞职时,附有办法三条:
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
二、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
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法律章程。
第三节临时大总统之当选
洎二月十四日,孙大总统复亲莅参议院,陈述详细情形,院议可决。二月十五日,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袁世凯以十七票当选。至是袁初步之目的已达,而南北建都之争议起。二月廿一日,袁氏复孙大总统电云:
南京孙大总统、黎副总统、各部总长、参议院、各省都督、各军队长鉴:清帝辞位,自应速谋统一,以定危局,此时间不容发,实为惟一要图。民国存亡,胥关于是。顷接孙大总统电开,提出辞表,推荐鄙人,属速来宁,并举人电知临时政府,畀以镇安北方全权各等因,黄陆军总长暨各军队长电招鄙人赴宁等因,世凯德薄能鲜,何敢肩此重任。南行之愿,真电业已声明,然暂时羁绊在此,实为北方危机隐伏,全国半数之生命财产,万难恝置,并非由清帝委任也。孙大总统来电所论,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极为正确。现在北方各省军队暨全蒙代表,皆以函电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清帝委任一层,无足再论,然总未遽组织者,特虑南北意见因此而生,统一愈难,实非国家之福。若专为个人职任计,舍北而南,则实有无穷窒碍。北方军民,意见尚多分歧,隐患实繁。皇族受外人愚弄,根株潜长,北京外交团向以凯离此为虑,屡经言及。奉、江两省,时有动摇,外蒙各盟,迭来警告,内讧外患,递引互牵。若因凯一走,一切变端立见,殊非爱国救世之素志。若单人自代,实无措置各方面合宜之人。然长此不能统一,外人无可承认,险象环集,大局益危。反复思维,与其孙大总统辞职,不如世凯退居,盖就民设之政府,民举之总统而谋统一,其事较便。今日之计,惟有由南京政府将北方各省及各军队妥筹接收以后,世凯立即退归田里,为共和之国民当未接收以前,仍当竭智尽愚,暂维秩序。总之,共和既定之后,当以爱国为前提,决不欲以大总统问题,酿成南北分歧之局,致资渔人分裂之祸。已请唐君绍仪代达此意,赴宁协商,特以区区之怀,电达聪听,惟亮察之为幸。袁世凯,咸。
又致孙大总统电见二月廿一日《时报》。:
南京孙大总统鉴:昨上两电计达。前奉尊电,惭悚万状。现在国体初定,隐患方多,凡在国民,均应共效绵薄,惟自揣才力,实难胜此重大之责任,兹乃辱荷参议院正式选举。窃思公以伟略创始于前,而凯乃以轻材承乏于后,实深愧汗!凯之私愿,始终以国利民福为归,当兹危急存亡之际,国民既以公义相责难,凯敢不勉尽公仆义务。惟前陈为难各节,均系实在情形。素承厚爱,谨披沥详陈,务希涵亮。俟专使到京,再行函商一切。专使何人?并何日启程?乞先电示为盼。肃复。袁世凯,铣。
当参议院选出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即派遣专使蔡元培、汪兆铭等赴北京欢迎袁世凯来南京就职。袁氏固凭藉北洋势力,不欲南行者,用杨度计,嗾令第三镇曹锟所部于二月二十九日晚在北京哗变,焚烧东安门外及前门外一带,兵匪抢掠达旦,商民被害千余家。翌日而天津、保定驻军,亦相继而起。于是袁氏即借口北方大局,不得不赖己坐镇,而食南京就职之前言。
蔡、汪等亦为所欺,且电南京为之解说。并于三月二日,连电临时政府及参议院,速筹善策,以满北方人民之望。于是参议院决办法六条,允袁世凯于北京就职:
一、参议院电知袁大总统允其在北京就职。
二、袁大总统接电后,即电参议院宣誓。
三、参议院接到宣誓之后,即复电认为就职,并通告全国。
四、袁大总统既受职后,即将拟派之国务总理及各国务员之姓名,电知参议院,求其同意。
五、国务总理及各国务员任定后,即在南京接收临时政府交代事宜。
六、孙大总统于交代之日,始行解职。 ↑返回顶部↑
二十七日《时事新报》载袁幕友有密电至南京,通告大总统及江苏都督,其大意谓:
若南方能举袁氏为全国大总统,则彼此当息干戈,永归于好,而袁氏亦必尽力迫胁清帝退位,誓守共和,为民国谋幸福。但如南方不允所请,则彼等当为袁氏效死力,决不迁就,以示衅由我启,战彼无罪云云。
二十八日《时事新报》译载《大陆报》北京电云:
一月二十七日初九日。电:孙总统电致各国公使,历述近时议和情形,并将和议中梗一端归咎于袁世凯氏。略谓:“本总统甚愿让位于袁,而袁已允照办,岂知袁忽欲令南京临时政府立即解散,此则为民国所万难照办者。盖民国之愿让步,为共和,非为袁氏也!袁若愿尽力共和,则今日仍愿相让。”当袁氏闻民国愿举为总统之消息后,即一变其保清之态度,而力主清帝退位,至前此所议之国民大会一节,亦复尽行抹却。既而知民国必欲其实行赞成共和,而决不肯贸然相让,堕其诡计,则袁氏又复变态矣!盖袁氏之意,实欲使北京政府、民国政府并行解散,俾得以一人而独揽大权也云云。
同日又载孙大总统宣布袁世凯罪状之特电云:
孙总统因袁世凯于议和之事,始终失信,于昨日致电伍代表,略言:此次议和,屡次展期,原欲以平和之手段,达到共和之目的。不意袁世凯始则取消唐绍仪之全权代表,继又不承认唐绍仪于正式会议时所签允之选举国民议会以议决国体之法。复于清帝退位问题,业经彼此往返电商多日,忽然电称并未与伍代表商及等语。似此种种失信,为全国军民所共愤。况民国既许以最优之礼对待清帝及清皇室;今以袁世凯一人阻力之故,致令共和之目的不能速达,又令清帝不能享逊让之美名,则袁世凯不特为民国之蠹,且实为清帝之仇。此次停战之期届满,民国万不允再行展期,若因而再启兵衅,全唯袁世凯是咎!举国军民,均欲灭袁氏而后朝食云云。
上则宣布袁氏罪状之特电,虽三十一日经总统府秘书处更正,然不能遂认为无来历也。
第二节清帝之退位与孙中山之引退
溥仪与其父摄政王载沣合影洎《优待清室条件》颁布,袁以清帝溥仪退位,电告临时政府,并宣布政见,略谓:
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疆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远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下略)
至是临时大总统践誓引退,提出辞职书于参议院,并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其文如下:
今日本人总统提出辞职,要求改选贤能。选举之事,原国民公权,本总统实无容啄之地。惟使伍代表电北京,有约以“清帝实行退位,袁世凯君宣布政见,赞成共和,即当推让”。提议于贵院,亦表同情。此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发表政见,更为绝对赞同,举为公仆,必能尽忠民国。……
孙大总统辞职时,附有办法三条:
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
二、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
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法律章程。
第三节临时大总统之当选
洎二月十四日,孙大总统复亲莅参议院,陈述详细情形,院议可决。二月十五日,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袁世凯以十七票当选。至是袁初步之目的已达,而南北建都之争议起。二月廿一日,袁氏复孙大总统电云:
南京孙大总统、黎副总统、各部总长、参议院、各省都督、各军队长鉴:清帝辞位,自应速谋统一,以定危局,此时间不容发,实为惟一要图。民国存亡,胥关于是。顷接孙大总统电开,提出辞表,推荐鄙人,属速来宁,并举人电知临时政府,畀以镇安北方全权各等因,黄陆军总长暨各军队长电招鄙人赴宁等因,世凯德薄能鲜,何敢肩此重任。南行之愿,真电业已声明,然暂时羁绊在此,实为北方危机隐伏,全国半数之生命财产,万难恝置,并非由清帝委任也。孙大总统来电所论,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极为正确。现在北方各省军队暨全蒙代表,皆以函电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清帝委任一层,无足再论,然总未遽组织者,特虑南北意见因此而生,统一愈难,实非国家之福。若专为个人职任计,舍北而南,则实有无穷窒碍。北方军民,意见尚多分歧,隐患实繁。皇族受外人愚弄,根株潜长,北京外交团向以凯离此为虑,屡经言及。奉、江两省,时有动摇,外蒙各盟,迭来警告,内讧外患,递引互牵。若因凯一走,一切变端立见,殊非爱国救世之素志。若单人自代,实无措置各方面合宜之人。然长此不能统一,外人无可承认,险象环集,大局益危。反复思维,与其孙大总统辞职,不如世凯退居,盖就民设之政府,民举之总统而谋统一,其事较便。今日之计,惟有由南京政府将北方各省及各军队妥筹接收以后,世凯立即退归田里,为共和之国民当未接收以前,仍当竭智尽愚,暂维秩序。总之,共和既定之后,当以爱国为前提,决不欲以大总统问题,酿成南北分歧之局,致资渔人分裂之祸。已请唐君绍仪代达此意,赴宁协商,特以区区之怀,电达聪听,惟亮察之为幸。袁世凯,咸。
又致孙大总统电见二月廿一日《时报》。:
南京孙大总统鉴:昨上两电计达。前奉尊电,惭悚万状。现在国体初定,隐患方多,凡在国民,均应共效绵薄,惟自揣才力,实难胜此重大之责任,兹乃辱荷参议院正式选举。窃思公以伟略创始于前,而凯乃以轻材承乏于后,实深愧汗!凯之私愿,始终以国利民福为归,当兹危急存亡之际,国民既以公义相责难,凯敢不勉尽公仆义务。惟前陈为难各节,均系实在情形。素承厚爱,谨披沥详陈,务希涵亮。俟专使到京,再行函商一切。专使何人?并何日启程?乞先电示为盼。肃复。袁世凯,铣。
当参议院选出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即派遣专使蔡元培、汪兆铭等赴北京欢迎袁世凯来南京就职。袁氏固凭藉北洋势力,不欲南行者,用杨度计,嗾令第三镇曹锟所部于二月二十九日晚在北京哗变,焚烧东安门外及前门外一带,兵匪抢掠达旦,商民被害千余家。翌日而天津、保定驻军,亦相继而起。于是袁氏即借口北方大局,不得不赖己坐镇,而食南京就职之前言。
蔡、汪等亦为所欺,且电南京为之解说。并于三月二日,连电临时政府及参议院,速筹善策,以满北方人民之望。于是参议院决办法六条,允袁世凯于北京就职:
一、参议院电知袁大总统允其在北京就职。
二、袁大总统接电后,即电参议院宣誓。
三、参议院接到宣誓之后,即复电认为就职,并通告全国。
四、袁大总统既受职后,即将拟派之国务总理及各国务员之姓名,电知参议院,求其同意。
五、国务总理及各国务员任定后,即在南京接收临时政府交代事宜。
六、孙大总统于交代之日,始行解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