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T-34坦克!(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t-34的履带将近50公分宽,而德国坦克的履带通常只有30公分宽。以上优点使t-34具有超强的越野机动能力,这是苏军装甲部队大纵深攻击战术的硬件基础。在冰天雪地的东线战场,t-34可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驰骋,被德军称为“雪地之王”。
  1942年虎式坦克出现后,苏军发现现役坦克中无一可在正常作战距离对虎式坦克构成正面威胁,因此作为主力坦克的t-34的改装计划立即提上日程。1943年年中,准备了四种不同型号的85mm火炮参加测试,分别是d5-t,s-53,s-50和lb-85。两轮冗长的评测后,s-53测试胜出。
  但最早的要求是将s-53安装在标准的t-34/76炮塔(座圈直径1420mm)。尝试显然失败了。随之产生了对新炮塔的需要,112厂,183厂都参与设计。新炮塔参考而非抄袭了t-43的炮塔。112厂首先做好了准备,但是紧接着发现要将s-53装入,要做大的修改。
  在此期间安装d5-t作为临时解决办法。新的型号采用了源于52km193985毫米高射炮的d5-t型85毫米坦克炮,倍径51.5(最早在第112厂生产的装备此种火炮的型号被称为t-34/85m1943,其实1944年1月才走下生产线),同期s-53炮后来进一步改进,改良了制退机,身管壁更薄,称为zis-s-53,倍径54.6(t-34/85m1944,同样是52k高炮的衍生型号,根据资料来源的不同,zis-s-53的批产时间有说是1944年的3月,有说是夏季,有说是10月),大大加强了火力,从而得以对虎式坦克构成一定威胁(但仍处于劣势)。t-34/85对装甲也有一定的改进,上部车体全向45毫米(原来t-34上车体侧部,后部为40毫米)。t-34/85的另一项重要改进便是那重新设计的新型炮塔(源于流产的t-43,座圈直径1600mm),炮塔空间大增,并根据战斗中得到的经验增加了装填手从而将车长从指挥-装填的双重任务中解放出来,极大提高了作战效率。由于加大的炮塔,德军常把t-34/85称为“大脑袋t-34”。
  对t-34/85进行总装的工厂是位于高尔基的112厂,位于下塔吉尔的183厂,位于鄂木斯克的174厂,投产时间分别是1944年的1月,3月,6月。t-34/85是t-34系列中产量最大者,战后仍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役。
  各型t-34战时产量逾5万,是苏德战争期间产量最大的坦克类型。远远超过德国所有坦克的总和,成为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保证。
  t34坦克作为苏联在二战中的主战坦克,在数据上的性能与在实战中的性能优越起了一定作用。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坦克*作简单,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从没有学习过坦克驾驶的农民可以在几天内学习怎样驾驶t34。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城市内的工厂里的工人正在努力的制造t34坦克,每当纳粹的军队开来时,坦克修理厂的工人就驾驶t34坦克与纳粹军队作战。
  库尔斯克会战,是二战中最大的坦克的决战,苏联的损失就达6064辆,导致其损失之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坦克乘员战前训练严重不足。如此简单的坦克,快速的生产可以迅速补充作战损失但坦克手却需要时间,但这种简单易造的坦克仍受到各国的喜爱。特别是那些生产力低下的小国。需要注意的是德国的坦克虽然设计精密但产量不足,所以在大量战斗中德军在坦克数量上一直处于劣势。
  包括t-34/76在内的各型苏联坦克也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是没有全部配备车际无线电联络设备,一般是几辆t-34中只有一辆指挥坦克拥有无线电设备,坦克之间联络还依靠旗语。同德国主战的各型坦克(3、4、5、6)基本都配备无线电相比,协同作战能力相差不少,所以当编队行进作战时难以充分发挥坦克的优异性能,特别是遭遇突发情况时应变能力差。
  所以由一辆性能不怎么样的3号坦克,击毁多辆t-34的战例屡见不鲜。后期随着t-34/85坦克无线通讯设备的改善(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此外其可靠性并不见得高出德国的四号坦克,据a.v.bodnar回忆就称德国的装甲机器抛锚率更低,至少在41年开战的头两个月内,一半以上损失的t-34都是因故障被放弃.在41年t-34共损失2300辆,全年生产了3014辆.在二战苏军坦克中,t-34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不论是t-34/76还是t-34/85,其性能和特点也都是耳熟能详,t-34家族中还有一个火力超群但却不太为人所知的兄弟——t-34/57“坦克猎手”。
  说到t-34/57,就不能不提到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身管长度达到73倍径的反坦克炮正是t-34/57所装备的zis-4型坦克炮的原型。1940年,针对德国可能出现的重型坦克的威胁。
  苏联军方认为,现有的45毫米团属反坦克炮已经不足以应付可能出现的装甲威胁,于是提出了多个反坦克炮的研制计划,格拉宾设计局承接了107毫米和5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的研制任务,f-31型57毫米超长身管反坦克炮就在其中。(事实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吓唬自己,德国真正的重型坦克vi型——虎式在1943年才投入实战)
  [事件详细情况为:1940年6月13日,苏联安全局(其实就是间谍局)的头子s.timoshenko向苏联的中央提供了一份情报,里面提到了德国已经装备了新型的重型坦克(其实是缴获的法国2c坦克),红军现有的45mm坦克炮已经无法击穿他们的正面装甲。此报告立即引起了苏联中央的震动。
  1940年10月,f-31型反坦克炮的原型制造完成,并顺利通过了工厂和军方的测试,1941年初,f-31获准服役并改名为zis-2(92#工厂获得了“斯大林工厂”的荣誉称号,简写为zis(zavodimenistalina),所以该厂研制的火炮被称为zis型),或称为1941型5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火炮可以以近1000米/秒的初速发射重3.14公斤的br-271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9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在1500米距离上仍然有75毫米的穿甲威力。
  (实际上,zis-2型并非当时格拉宾设计局研制的身管最长的57毫米炮,另一种1940年11月开始研制的zis-1kv型57毫米炮身管长达86倍径。使用br-271时初速达1150米/秒,但是寿命过短,按格拉宾本人的说法“射击40发后,初速和精度就明显下降,50发以后,炮弹就不旋转并且开始翻跟头(膛线被打秃了!)”。
  尽管格拉宾的说法有些夸张,但zis-1kv寿命过短是个不争的事实,后来zis-4也受到过类似的困扰。
  正在zis-2反坦克炮进行研制的同时,苏联军方对于t-26和bt系列坦克所安装的45毫米坦克炮和t-34及kv-1坦克上30.5倍径l-11/f-32坦克炮火力不足的问题也感到忧心忡忡,1940年6月13日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向苏共中央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现有的t-34和kv坦克及以后可能发展的坦克面临火力不足的问题”,为了替换这些坦克炮,军方提出,为t-34坦克研制一种长身管,穿甲力强,口径在55到60毫米之间的坦克炮。
  这个时候,格拉宾设计局的zis-2型反坦克炮的设计正在顺利进行,于是,该设计局很快又接受了在zis-2反坦克炮基础上研制一种可供t-34使用的坦克炮的任务。新的57毫米坦克炮的试制工作于1940年9月启动。
  但是,这个时候工厂的坦克炮生产能力几乎被新的f-34型坦克炮的批量生产任务所饱和,直接影响到投入新炮研制的力量,加上要将基于f-24型团属76毫米炮的zis-2反坦克炮(两者除了身管和弹膛外其他部分区别比如炮架、驻退机构等几乎一模一样)改造为坦克炮,设计工作量并不小,所以设计工作进展不快,1940年11月开始最初的样炮的制造工作,第二年三月和四月,分别进行了固定炮架测试和坦克实车装车测试,但是测试显示,新的坦克炮在精度和身管寿命上存在严重的问题,长达73倍径的身管在发射100到150发炮弹后便会报废。这个数据大大低于它的原型zis-2反坦克炮,而这样的寿命和过低的精度显然不会被军方接受,新的坦克炮被打回设计局进行改进。
  1941年7月,改进后的57毫米坦克炮重新进行了测试,这次的测试十分成功,改进后的火炮在身管寿命和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而它强大的穿甲威力则为军方所赞赏,尽管它的超长身管造成了加工困难和成本过高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zis-2身上也同样有,作为团属反坦克炮的zis-2其成本竟高达zis-3型76毫米师属火炮的10到12倍!),但是军方还是决定不顾其高成本将其定型为zis-4型57毫米坦克炮并投入量产——当时战争已经爆发,苏军在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面前正在节节败退,对各类反坦克武器的需求几乎到了病急乱投医的程度,对于大威力的zis-4自然青睐有加。
  zis-4定型的同时,安装该炮的t-34/57坦克也迅速完成了设计工作,相比zis-4火炮多灾多难的研制过程,t-34/57的设计工作可以说顺利,由于zis-4是为t-34度身定做的,所以设计工作量极小,除了火炮和相应的观瞄系统系统,t-34/57与t-34/76model1940和t-34/76model1941基本上一模一样,由于br-271弹药筒的尺寸与76毫米炮弹相当,所以连弹架都不用做大的更改,更有甚者,t-34/57连火炮防盾都是沿用t-34/76的防盾,唯一的更改是为了在防盾上安装外径较细的zis-2,增加了一个固定环,环的内径等于l-11或f-34的外径,而内径则等于zis-4的外径。这样,从t-34/76改造为t-34/57的工作量被降到最低,两种车型除了火炮系统外所有部件都可以通用——在总装线上安装火炮之前,你甚至无法区分两种车型的区别。两种坦克完全共用一条生产线,这样一来大大简化了生产手续,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不过副作用是给后世的研究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当然这个是后话。
  1941年7月,zis-4坦克炮定型,8月即投入了批量生产,但是9月份,由于57毫米穿甲弹供应不足,zis-4的量产计划被临时推迟。随后在战争中苏联人发现,对付装甲并不厚实的德国中型坦克,威力逊色不少的f-34就足以应付,而zis-4则显得威力过大,而猜想中的德国重型坦克并没有出现——显然它并不存在,所以当时战场上根本没有“值得”zis-4对付的目标,倒是高昂的成本和超长身管烦琐的生产工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于是在1941年11月苏联调整军工和装备体系时,zis-4生产临时性的推迟变成了永久性的取消,与此同时,同样的命运也落在了它的“同胞兄弟”zis-2反坦克炮身上,在整个1941年,92#工厂总共生产了133门zis-4坦克炮。
  尽管生产被迫终止,但已经生产出来的坦克炮并没有搁置——当时危急的战况也不允许搁置这些威力强大的火炮——这些坦克炮很快被分发到各个t-34生产厂的手中,并安装在即将出厂的t-34坦克上,但是由于t-34/57和t-34/76的生产是同时进行的,57毫米zis-4坦克炮又是小批量多批分发给多个工厂,各个工厂本身更是处在转移前的风雨飘摇中,比如在撤退之前,哈尔克夫机车厂获得了21门zis-4坦克炮用于改装生产t-34/57,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获得了20门,所以很多工厂只有接收zis-4数量的统计,而没有t-34/57生产数量的统计--往往是与t-34/76的生产一起进行统计的,所以有关t-34/57的生产数量并没有一个准确权威的数字,只能根据zis-4在1941年的生产数量估计在100辆上下。
  到了1943年,t-34/57的命运似乎有了转机,1943年初,德国新型虎式重型坦克出现在战场上!当时苏军广泛使用的zis-3反坦克炮和f-34坦克炮根本无法击穿虎式坦克厚度超过100毫米的前装甲,更不用说45毫米反坦克炮了,而新型的大口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尚在研制,距量产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当时能够马上投入生产和使用的火炮中只有配用br-271型穿甲弹的zis-2反坦克炮和zis-4坦克炮能够在500米左右有效穿透虎的前装甲,而且在弹药上尚有相当的改进余地。
  1943年6月,改进后的zis-2又被重新投入生产,改进后的zis-2被称为zis-2model1943或者“1943年式57毫米反坦克炮”,很快就批量装备了精锐的近卫步兵团或坦克旅,替换了原有的各型45毫米团属反坦克炮,一直生产和使用到战后。而zis-4和t-34/57的改进和重新投产工作则在5月份便启动了,但是zis-4的改造工作却要复杂许多,新的改型被称为zis-4m,主要更改是换装简化了机械结构的通用炮闩(与f-34,zis-3,zis-5通用),而新的t-34/57也率先安装了mk-4型潜望镜。
  配备了新型穿甲弹(apcr)的zis-4和zis-2的穿甲威力又有相当大的提高,zis-2在使用br-271p和br-271n时穿甲威力在1000米距离上分别达到105毫米/90度和140毫米/90度,而在500米距离上更是分别达到145毫米/90度和155毫米/90度,而br-271n在1500米距离上仍然有125毫米的穿甲威力!而采用相同身管的zis-4/4m在使用同种弹药时(两者弹药可通用)威力与zis-2相当。
  除br-271之外,zis-4/4m缺乏使用其他弹种的具体数据资料,有些资料上提到使用apcr时穿甲威力在射程500米时穿甲厚度为105毫米,而使用br-271或者br-271k(具体弹种不详)时威力只有90毫米,1000米时为65毫米,但是考虑到zis-4/4m和zis-2身管长度相同、弹药和火炮结构,使用同种弹药时炮口初速也相同,所以两者威力相差这么大显然很难解释,即使这两种火炮的身管有一些差别,但是也无法解释在弹头和初速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穿甲能力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异,对此的解释可能是将使用br-271k在穿透倾角60度装甲时的厚度混淆为穿透垂直装甲的厚度。战斗中的t-34/57注意其73倍径的超长炮管但t-34/57和zis-4m显然没有zis-2那么幸运,随着安装d-5t型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的出现,zis-4m和t-34/57又一次被打入冷宫,尽管d-5t的威力比zis-4/4m还要逊色一些,但是其低廉的成本和简单的生产工艺却迅速赢得了青睐,整个1943年仅仅生产了172门zis-4m,而1944年只生产了19门,1944年生产的据一些推测可能是用于替换损坏的火炮,这样t-34/57model1943的产量大约不会超过150辆。
  初期的t-34/57model1941刚刚生产出来便投入了紧张的莫斯科保卫战,因其强大的反坦克火力,很快获得了“坦克猎手”的称号。有关它战斗使用的资料并不很多,从现有的记录来看,这些“坦克猎手”都配备给一些新组建的坦克旅,一般配备数量不多,作为坦克旅的反坦克骨干。
  比如1941年9、10月间在维亚济马紧急组建的第21坦克旅。该旅最初获得了10辆t-34/57“坦克猎手”,随即在10月中旬投入莫斯科保卫战。10月15日,该旅在加里宁附近集结,准备投入反突击。10月17日清晨,尽管天气和地面情况都不好,但该旅仍然对对集结加里宁附近的德军的侧翼实施了坚决的进攻,t-34/57坦克群一马当先突破了德军侧翼,排级政治指导员e·格穆里亚(e.gmurya)指挥的t-34/57在公路上与一队德国卡车遭遇,t-34/57如旋风般冲进这个长达3000米的车队中,连打带撞摧毁了整个车队!随即,这辆坦克又闯进了一座德军野战机场,摧毁了一架未及起飞的轰炸机。最后,这辆英勇的坦克被德国炮兵所击毁,但格穆里亚和另一位幸存的乘员设法回到了苏军战线一边。该旅在四天的作战中,毙伤德军近千人,击毁坦克34辆,火炮31门,各种运输车200余辆,其中大部分战果——尤其是坦克,是由t-34/57取得的,但该旅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旅长苏联英雄卢金少校和坦克第1营营长苏联英雄阿杰巴罗夫上尉与他们的t-34/57一同战殒。战至11月底,第21坦克旅的t-34/57已经损失殆尽,但该旅的t-34/57车长格罗别兹(gorobets)也以击毁7辆坦克的成绩晋身坦克王牌的行列。在这个时期,影响t-34/57使用的最大因素还是弹药问题,由于57毫米穿甲弹的产量始终不是很高,加上还要供应步兵团装备的zis-2反坦克炮,分散配置又给后勤保障带来了困难,所以各个配备t-34/57的部队经常感觉弹药不足。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