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欧阳若点头说:“是的,凶手应该是在毒杀案发生之前,就完成了下毒的工作。他完全可以提前好多天进入这三户村民家里,找到他们储藏在厨房里的芋头,然后选定一个,用铁钉钻出一个小洞,将砒霜塞进去,然后把细细的洞口用芋头皮盖好。就这样,这个芋头在被主人挑去做菜之前,就变成了一个毒芋头。”
  “当然也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龙毅说,“凶手如果嫌在现场制作毒芋头麻烦,他完全可以事先买好同种类的芋头,按照你说的这种方法制造出一些毒芋头,然后悄悄潜入村民家,把这样的毒芋头放进村民自己储藏的芋头里。村民做饭时,不一定会立即食用芋头,就算拿芋头做菜,也不一定就能立即挑选到凶手放进去的那个毒芋头。所以等村民吃到毒芋头中毒死亡,案件发生之时,应该已经距离凶手作案有一段时间了,厨房一定经过主人家多次打扫,凶手入室作案的痕迹就完全找不到了。”
  欧阳若点头赞同队长的推理,她补充说道:“宋琅夫妇中毒几天后,丽红家也吃到了这种毒芋头,然后就是张博古家。因为每一家的毒芋头只有一个,吃完之后,警方在剩下的芋头里也找不到投毒痕迹。凶手这一招,确实很高明啊。”
  龙毅皱起眉头说:“现在我怀疑凶手此举,并不只是仅仅针对已经案发的这三户人家。”
  欧阳若问:“你是说凶手的目标,是全村村民?”
  龙毅点头说:“是的。我已经调查过,已经案发的这三户村民之间并无特别的交集,没有理由会成为凶手同时毒杀的特殊目标。所以我怀疑凶手的本意,很可能是针对全体村民,他应该在每家每户储藏的芋头里,都悄悄放进去了一个毒芋头。”
  “难道他想杀光全村人?”
  欧阳若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
  “并不是没有这个可能。”龙毅冷静地说。
  “那凶手的目的并不是杀人,而是屠村啊!”欧阳若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没过多久,方可奇又气喘吁吁跑来报告,说他已经逐户通知村民,不要再食用芋头。另外经过走访调查发现,村里还有五户村民家的厨房里储藏有芋头,经过警方检测,每户家里储藏的芋头中,都有一个芋头被人隐蔽地钉了一个小洞,里面塞满了砒霜。所幸的是这些村民还没有吃到这个毒芋头,所以没有被毒死。当警方把消息告诉村民时,他们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很显然,方可奇的调查完全印证了龙毅刚才的推理。
  龙毅拍拍这名年轻刑警的肩膀说:“干得好,小方!走,带我去这五位村民家里看看。”
  方可奇说:“我知道你会找他们,所以把他们都叫过来了。”他向身后招招手,五位村民就围了上来。
  龙毅看了他们一眼,问:“在你们家储藏的芋头里发现了毒芋头,这事你们以前知道吗?”
  五个村民一齐摇头,说:“不知道,要不是警察帮我们检查出来,我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事。”
  龙毅问:“平时你们都是把芋头用袋子装着,放在厨房里保存的吗?”
  五个村民相互看了一眼,又一齐摇头,一个叫老黄的口齿比较清晰的村民站出来回答说:“不是的,我们一般都是把芋头埋在泥坑里储藏和保存的,也就是昨天才从坑里挖出来,准备做菜吃的。”
  这位村民告诉龙毅说,村里家家都种了芋头。芋头一般在农历八月成熟,所以在乡下有句农谚叫作“八月初一,芋头生日”。每年进入农历八月,村民都会把芋头从地里挖出来,除了留下少许新鲜芋头当时食用之外,都会在向阳的地方挖一个地洞,把剩下的芋头用稻草包好,储藏在洞中,这样可以较长时间保持芋头的水分和新鲜度。等到第二年春季,菜园里青黄不接的时候,就把芋头从地洞里挖出来,提回家做菜吃。
  龙毅问:“那么,你们一般会把芋头埋藏在什么地方?”
  老黄说:“我们都是把芋头埋在安民台南面的斜坡上,那里地势较高,不会被雨水浸到。”
  他说的安民台,龙毅知道,就在村子最中间。据说三四十年前,村里人丁兴旺,人口大约相当于现在十倍之多。那时马蹄沟经常发洪水,直接威胁到全村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于是村人集体出力,花了两年时间,在村中筑起一个高约十米,占地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的大土坝,叫作安民台。如果河水冲垮堤坝,洪水涌进村子,村民可以快速地爬上安民台躲避水灾。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马蹄沟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导致河堤垮塌,村庄被淹,多亏了有这座安民台,才救了全村人一命。后来,因为当地政府兴修水利,河水逐渐得到控制,马蹄沟再也没有发过大洪水,所以安民台的防汛功能渐渐退化,数十年过去,如今已经成了一个长满杂草的大土丘。
  龙毅对老黄说:“你们把芋头具体储藏在安民台什么位置?能带我们去看看吗?”
  老黄点头说:“行啊。”
  第五章 卖地风波
  龙毅等人随着老黄来到安民台,在安民台南面向阳的土坡上,果然看到已经被人挖出好多个地洞。
  老黄指着那些地洞说:“你们看,那些已经被掏空的地洞,都是里面的芋头已经被村民挖走了的。而那些洞口仍然掩埋着泥土的地洞,里面的芋头还没有被村民挖走。”
  龙毅仔细看了一下,果然看见有些地洞已经被掏空,里面只留下一些散乱的稻草。那些被掏空的地洞大约有一米深,直径一尺有余。而仍然被泥土封住洞口的凹陷处,每一处都插着一束玉米秸秆。
  他不觉有些奇怪,问老黄:“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插上秸秆?是为了留作记号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