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于安眼里的狡黠一闪而过,他快跑两步,扯住了于珊的衣襟,幸灾乐祸地说:“四姐姐是不是看我学东西太快,所以没有成就感?奶奶可是说了,我比你小时候聪慧多了。”
  于珊回身看了看自作多情的于安一眼,伸手毫不客气地弹了他一个脑瓜崩:“拉倒吧你,哥哥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已经开蒙读书习武了,看看你现在会些什么?”
  “爷爷说了,哥哥跟我担负的责任不同!我只要不长偏了,可以使劲玩!”
  “爷爷是骗你的,实际意思就是你不如哥哥聪慧,所以……”
  “……”
  于珊拉过于安的小手,牵着他到院子里晒太阳,一路上故意说些打击于安自信心的事,直到惹得他炸了毛,像个小狮子一样乱咬乱红才心满意足的饶过了于安。
  时间一晃过去了半个多月,逼近年关的时候,朝廷终于放榜了:于华榜上有名,于简却落选了,会试时间定在了明年的二月份。
  老爵爷和老太太对这结果没有丝毫意外,也没有丝毫惊喜。
  于简年纪还小,不过是仗着院试得了案首,便跳过了科试想去乡试试水。老爵爷不曾拦着,也是看于简年少气盛,借此压压他的骄狂罢了,本就没报什么希望,所以也就没有失望。
  至于于华,那是走后门了。甭管他武艺学识究竟怎么样,他还未行成人礼,错过了院试却得了武秀才之名,这就是圣上给开的后门,当然,于华武举人的身份是实刀实枪干出来的,这个谁都不能否认。
  老爵爷和老太太都知道,一旦参加会试,于华就算进不得一甲,二甲也绝对在榜,不然的话,怎么入殿试,在圣上面前亮相,怎么找由头给于华指婚?
  不过,他们谁也没想到,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
  刚转过年,会试还不曾开考,边关告急,谢昆和于华身为谢将军的亲兵,请旨离京去边关了。
  作者有话要说:最近状态不好,第三卷收尾总是收不利索,亲们见谅~~
  ☆、第116章 :
  圣上看着手里谢昆和于华的两本折子以及太子请求废储的请罪书,在准与不准间游移不定,他神色纠结,细细打量之下竟是带了几分预料之外的懊恼。
  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这边关告急的局势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造成的。经查,边关战事起于年前,太子早就得到了消息,可他却隐瞒不报,擅自压了下来,这般目无君主,难免就犯了圣上的忌讳。
  谢爵爷二十岁就去边关,至今也已经二十年,他这一辈子,倒有一半的时间在吃边关的沙子,连谢昆这个初出茅庐的都能看出边关潜在的危机,他这个战场上的老油条又怎么会看不出来。年前入冬后,边关出现大批异族流民,这流民虽然不是脸色红润,膀大腰圆,但也不是灾年面黄肌瘦的样子。谢天亮察觉有异,紧急送了折子呈情:恐怕战事将起。
  可这折子入京后,因信封上没有加急字样,监国太子觉得边关一直很安稳,加上对军事一知半解,便擅自开了折子。他见谢爵爷的折子里既没有要求增兵,也不曾要求粮草,只是告知京城,边关战事将起,便潸然一笑,认为不过是谢爵爷的猜测,不值得恐慌,便私下里批复了折子,表示朝廷已经知道了,而后勉励了几句。
  谢爵爷收到批复也不曾多想,他禀的隐晦,朝廷回的干脆,便以为京城已经着手准备了。既然是有了后盾,他也就无顾忌地开战了。
  不得不说,太子初初监国,对护持王朝的四个爵府知之甚浅,一点默契也没有。
  谢爵爷性子沉稳,因手里握有兵权,从不敢夸大事实,唯恐圣上认为事平后他夸大军功,收买人心。所以只会将大事说的委婉一些,他说‘恐战事将起’,那就绝对是要起了,只差战鼓鸣了。
  圣上一向不喜太子,所以在许太子监国的时候,并不曾交代这些。这折子若是落在圣上手上,圣上便会着户部储粮,兵部招兵厉马,太医院收新人,以防战事持久,人力物力的损耗。这是他上位多年之后,与谢将军磨出来的默契。
  偏偏太子自以为是,不想因为谢爵爷的猜测引起朝廷恐慌,便想着私下里告诉圣上此事。可临近年关,事情繁杂,太子唯恐监国有失,大到祭天礼仪,中到各方纳贡,小到外地官员回京续职,熙熙攘攘的事体,无不亲力亲为。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顾得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连科举的结果都晚了一个月才公布,事情一多,谢爵爷猜测的战事,就被太子当成的小事,抛在脑后了。
  太子其人,憨厚实诚,却无野心无大才更没有远见魄力,若是大盛王朝安稳,他作为守成的君主绝对绰绰有余,比四皇子更适合坐上那个位置。可乱世将起,短视的太子就不再是最佳的继承人。圣上也是看透了这一点,从普安寺回宫后就有心废储,只是苦于找不到借口,才一直拖延了下来。
  这换储的决定虽然有圣上的私心,但也是大势所趋,情势所逼。眼下好不容易有了借口,可圣上却又不能废储了,边关已经不稳,若是换储,那些铁杆的□□必将闹起来,四皇子年纪尚小,并不曾展示惊人才华,只怕拉笼不到旁人。那如此一来,就会引起动荡不安,内外交加,得不偿失,实非立足之策。宠妃妖娆之生死相随
  只是,这太子却算是个妙人,在圣上经过多方考虑,都放弃此时废储后,他上了个请罪书,从各个方面分析自己的劣势,将自己说的一文不值,只差直说——若是父皇不废了儿臣,便是愧对列祖列宗。
  圣上看的都气笑了,他早就知道太子没有大志向,若是四皇子表现出有心储位,太子怕是巴不得顺势下台。俗话说的好啊,三岁看老,圣上还不曾立储就知道慕容丰实非最佳人选,憨厚胆小少魄力,没有丝毫的九五之尊的气魄。可那时候他膝下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谏官纷纷上书,为了朝堂安稳,才不得已将唯一的皇子养在中宫立为太子。
  等四皇子呱呱坠地,才华初现,他就开始纠结,可太子无过失,哪能轻易易储。倒不如留着太子做四皇子的磨刀石。直到智浅批出乱世,他才下定了决心废储,因为太子的品性,无法立足乱世,只是这时候已经晚了。
  慕容丰以太子的身份活了二十二年,便是他自觉身份不够,无心储位无甚作为,也有大把的铁杆□□,贪好从龙之功,逼他上位。所以,太子与圣上皆是进退维谷,偏四皇子看不透圣上的心思,表现的不争不抢,也就没人站在四皇子后面摇旗助威,所以朝堂官员、各方小吏一窝蜂地跟在太子屁股后面建功立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